“弄成中外合拍的電影,至少能確保讓作品麵世。”
上官昀一向推崇“adecha”的理念,若非這回實在無計可施,她亦不會出此下策。
“中外合拍?這樣可行嗎?”在梁筱旼的印象中,類似的電視劇、電影並非沒有,而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少之又少。
畢竟,在觀眾的眼裡,它們大多數和“不倫不類”、“四不像”劃上約等號。
究其原因,除了劇本不不夠紮實,還有東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難免會水土不服。
上官昀明白她的顧慮,簡短的一句話戳中要害:“國外的創作環境,相對寬鬆得多。”
這就是先決條件,而她的設想是,等電影上映了,看口碑如何;
如果能在國外打響名堂,自然會吸引國內影迷的目光;
說不定也會引起國外影評人的注意,入圍某某電影節,一來二去,就有可能會在國內上映;
即便免不了“一剪沒”的情況,但至少達到了“曲線回國”的目的——
總比一開始被腰斬強得多了。
腦筋一拐彎,遠轉的速度飆升,上官昀連合作的國家都考慮好了。
“最近幾年來,k國那邊不是很流行喪屍劇麼?像《noone》這種重口味的題材應該會受歡迎,不用擔心沒市場。”
一連串的事情也做好規劃——
“直接在國外取景,就用當地的製作團隊,省得兩頭跑;選角方麵,讓出男女主一個名額給那邊。”
這樣一改動,意味著預算也要隨之增加。
幸好,對於財力雄厚的上官昀來說,隻是小事一樁,起碼能用金錢解決掉的問題,肯定不是難度最大的。
“儘量優先考慮k國知名度和演技兼備的演員,要真找不到合適的,啟用新人也行。”
就那個彈丸之地,不像天朝地大物博,整個國家的人口還比不上我們的一個大省。
聽說,k國的民眾在大街上隨意一走,偶遇明星藝人是分分鐘鐘的事。
正由於此,找知名度大點的實力演員來出演,會更有號召力。
“那導演方麵呢?也要找k國人?”梁筱旼更為關心這個問題,主演、幕後班底與之相比,僅屬於“次要”的。
上官昀支起手臂,握成拳頭抵在下巴,作沉思狀。
“之前有部應聘短片,作品名稱好像是叫《無底洞》吧?那位求職者最後有被錄用嗎?”
雖然時長不到十分鐘,但畫麵感十分強烈,特彆是在環境和氣氛渲染上挺到位的,會無來由地讓人背後一涼。
而且,在她看完以後,有一股壓抑感油然而生;
後勁很足,這也是為什麼上官昀對這個短片有印象。
隻是,她不知道導演是誰——
按照人事流程規定:為了更好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所有應聘作品一律隱去求職者的姓名。
一報出《無底洞》,梁筱旼迅速對上名字:“你說的是文棽吧?”
“她就是文棽(chen)?那個由‘林’+‘今’’組成的生僻字?你確定是那個讀音嗎?”
之前看新入職的員工簡曆,上官昀對這個字記憶深刻,兩個簡單的字組合成一起,卻認不出來是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