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脈真的是特彆好的載體,金陵城當中的幾處規模宏大的靈源之地,被護城河與秦淮河連接在了一起。
夏先衍在去往鐘山靈源之地的路上路過了明故宮靈源之地。金陵故宮是明朝京師應天府的皇宮,又稱明故宮,舊稱紫禁城,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那巍峨壯觀的宮闕已經不複存在。
夏先衍隻得在那靜靜佇立的遺址公園之中,去尋覓那曾經輝煌的記憶碎片。
他靜靜地站在這片遺址之上,用心去感受著靈源之中所蘊含的那份屬於這座故宮曾經的輝煌與宏大。
每一塊殘留的城垣,每一尊精美的石雕,每一根堅實的石柱礎,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而那環繞四周的茂盛綠樹和如茵草坪,更是為這沉寂的遺址增添了一抹彆樣的生機與韻味,仿佛在默默見證著那段輝煌歲月的逝去,又似乎在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的人來領略這份獨特的曆史滄桑。
金陵明故宮的規模非常龐大,其皇城麵積為653平方千米,宮城麵積為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金陵明故宮的布局遵循了《周禮·考工記》中的“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原則。皇城周長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為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為太廟、社稷壇;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後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為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為東西六宮。
金陵明故宮始建於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曆時二十六年。
金陵故宮開創了皇宮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也是遵循禮製、呼應天象、順應自然。
其建築形製為燕京故宮所繼承,是燕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築的母本?。
明故宮作為明初三朝皇宮,長達54年,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燕京。它記錄了洪武大帝登基後的諸多曆史,承載著豐富的明初文化。
金陵明故宮逐漸淡出了曆史的舞台,但它所承載的那些輝煌記憶卻永遠銘刻在了曆史之中。
識海中《人文經》再一次翻開,守護之靈開始記錄明朝的曆史文化。
當夏先衍靜靜地看著靈源之中那不斷凝實的景象時,他的內心充滿了無儘的期待。那靈源之中似乎蘊含著某種神奇的力量,仿佛能夠將曾經的輝煌重新演繹出來。
他有些期待靈源成長起來後的最終形態會是什麼。
他想象著,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靈源能夠完全還原最初輝煌的明故宮,那巍峨的宮殿、莊嚴的布局、精美的裝飾,一切都將重現世間,讓後人再次領略到明初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那段曆史的雄渾魅力。那將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奇跡,一段永不磨滅的傳奇……
沿著中山東路繼續前行,車剛剛起步就到了金陵博物院靈源之地。
不得不說,這蘇省還真是彆具一格,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氣質,曆史的悲歡各不相同。
不愧是散裝的蘇省,連帶著這一省的重要象征——博物院,都是以金陵市名稱來加以命名的。
夏先衍並沒有進去隻是站在廣場上,感受著這裡靈源的氣息,這時候守護之靈已經進入了靈源之中,正在接受靈源之中的信息。
他望著金陵博物院古樸莊嚴大殿感慨道:“還是守護之靈的速度快啊!”
一旁的李風禾滿臉好奇,忍不住問道:“以後都這樣操作?”
夏先衍輕輕擺了擺手,“哪能啊,守護之靈被金陵的曆史刺激到了,所以親自出來接收靈源之中的曆史記憶,等我們去其他地方,還是跟以前一樣。”
李風禾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偶爾這樣,也挺好的。在你的描述中我感覺前輩越來越親切,越來越有人味!”
“對啊,這才是讓我們政府放下戒備心的地方,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神。”
隨後夏先衍頗有些惋惜,“這樣你們就沒時間觀想博物院的文物了。”
“我已經確定好了紫府中的五件文物,等有時間把整套編鐘觀想完就好了。再說我們又不是主修人文心經。”
“也是哈,一直在忙著調查靈源之地,我都忘了咱們主修的是鬥極心經了。”
這時候王言湊了過來問,“隊長你說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晉升通靈境,我怎麼感覺修行速度越來越慢呢!”
夏先衍解釋道:“很正常啊,修為要是蹭蹭的漲我們體魄也承受不了,沉下心來慢慢來,做好以年為單位的打算。”
接著,他略微思索了片刻,又繼續說,“守護之靈曾經特意提醒過我,千萬不要刻意去過分追求修行的速度,而是要實實在在地打牢基礎,在每一個境界當中都竭儘全力去突破,力求達到最為完美的極境狀態,然後再晉升下一境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