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正醞釀著一項宏偉的戰略計劃——構建強大的國土防禦體係,以抵禦可能來自未來的侵略者。
之前因為夢境預言的警示華夏政府已經有這個打算,但因為現實的發展與夢境之中出現了很大的衝突。夏先衍再三詢問了華夏守護之靈後,得到了一個令人心悸的答案:守護之靈此刻能夠隱隱約約地感知到一種難以捉摸卻又無比真實的危機感,這種危機關乎整個華夏的生死存亡!
不僅如此,華夏守護之靈確定,其他文明的守護之靈實力上來後同樣也會對這股潛在的威脅有所感應。
這不是華夏的生死存亡,而是整個地星世界的,毀滅來自於外部,這說明之前的預言並沒有作廢,還是可以參考的。
所以大部分的入侵者會從海洋向著陸地進攻,再配合陸地出現的敵人,將整個地星的人類勢力分化,逐步蠶食掉。
基於此,構建國土防禦體係的計劃應運而生,並迅速成為華夏高層關注的焦點。經過反複商討和權衡,這個計劃在國家領導人與守護之靈深入溝通後得以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麵對這一嚴峻形勢,華夏政府將國土安全列為未來十年兩個重要的五年計劃中的核心任務之一。為此,精心策劃並敲定了構建堅不可摧的海洋防禦體係的詳細方案。
在眾多潛在的合作夥伴中,北朝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價值,率先進入了華夏的視野。
與此同時,與華夏保持著緊密合作、堪稱“新時代全麵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典範的大俄,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盟友。
通過與這兩個國家的密切合作,華夏有望在東北地區建立起一道堅固的防線,從而極大地減輕該地區所麵臨的壓力。
其他被選中的國家是華夏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白俄、委內瑞拉、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烏茲彆克斯坦和匈牙利,一共六個國家。
然而,在這之中,巴基斯坦的情況稍顯特殊,因其國內局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所以最初並未將其納入考慮範圍之內。
但隨著古印度地區靈源的誕生的脈絡逐漸清晰,加上尼泊爾與巴基斯坦派遣代表團來尋求合作,並提供了不少當地靈源的信息。
經過商討華夏政府決定開展與這兩個國家開展修行功法上的交流。
佛教的起源之地是尼泊爾,尼泊爾的佛教文化孕育出了靈源,但是由於尼泊爾的國教是印度教,佛教的信徒很小,關於佛教文化孕育的靈源之地,已經有了消亡的跡象,為了破局,這才選擇和華夏合作。
巴基斯坦繼承了印度河流域古印度的大部分區域,同樣繼承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而佛教文化所孕育的靈源之地,同樣因為其國內缺少佛教信徒,有著消亡的趨勢。
古代印度河流域雖然早有古國,卻無信史,也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可信曆史。唯一記錄了古印度河文明古國的竟是由華夏唐代高僧玄奘所著述的《大唐西域記》一書。
在華夏曆史上,對天竺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身毒其範圍主要指今印度河流域一帶,所以這些古籍中所說的身毒是巴基斯坦。
至於恒河平原,即今日南亞地區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在古代稱為“婆羅多”。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梵文吠陀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及《蓮花往世書》。
據相關的曆史記載和靈源孕育而生的證據,古代佛教文化的真正發祥地並非人們普遍認為的南亞印度,其源頭實則位於尼泊爾以及巴基斯坦所處的印度河流域一帶。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源自遠古的宗教文化逐漸蓬勃發展,並廣泛傳播至今日阿富汗境內的喀布爾河流域以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區域,進而得以盛行開來。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塔爾沙漠以東那片遼闊的恒河平原地帶,儘管被世人稱為“佛國”,但令人詫異的是,在這裡卻鮮少有重要的史前佛教文化遺址被發掘出來,也幾乎找不到那些承載著歲月滄桑的古老文明遺跡。
繼續深究,華夏政府發現號稱繼承古印度文明的印度,竟然沒有多少靈源是因為古印度文化孕育而出的。
古印度文明的消亡,讓古印度地區的文化已經斷代,作為佛教起源之地佛教文化隨之沒落了。
現代的華夏成了佛教體係最為完整的國家,佛教在華夏分為三大語係,分彆為:漢傳佛教(漢語係佛教)、藏傳佛教(藏語係佛教)和南傳佛教(巴利語係佛教)。
古印度文化的滅亡這就使得,當今的佛教,雖然成為世界性宗教,遍布世界各地,佛經也翻譯為多種文字。但如果要查找原本,小乘隻能查巴利語,大乘隻能查漢語和藏語,這是母本。
佛教已經在華夏完成了本土化,融入了華夏文明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