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長城靈源_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71章 長城靈源(1 / 1)

夏先衍白日裡忙碌於對外合作交流事務,與各方人士洽談商議。而晚上則是去調查燕京的靈源之地。

若要探查哪座靈源,通常會在當天工作結束後,依據時間進行安排。這一日工作結束得較早,於是他帶領眾人前往長城靈源之地。

“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裡”,長城像一條巨龍跨越崇山峻嶺江河湖海,橫臥在華夏北方的土地上。

長城是華夏曆代王朝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7世紀在國家北部邊境持續修建的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

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西達甘肅嘉峪關,總長度2萬多公裡,其主體包括由牆體、馬道、敵台、鋪舍等構成的城牆,以及沿線配置的城堡、關塞等相關軍事設施。

長城見證了華夏數千年的曆史變遷。從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各國修築長城以阻擋來自草原上的襲擾;到秦朝統一六國後將各國長城連接起來,形成萬裡長城的雛形;再到漢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出擊匈奴,長城作為後方防禦和物資轉運的重要依托;以及明清時期對長城的不斷修繕和加固。長城就像一部無言的史書,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不同曆史時期的故事,它記錄了華夏古代王朝的興衰更迭、軍事戰略的演變以及民族融合的進程。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在激昂雄壯的國歌聲中,長城完成了從物理上到精神上的轉變。

此時此刻,長城已不再僅僅是那座矗立在大地上的古代軍事設施,它已然成為了華夏民族堅韌不拔、頑強拚搏精神的偉大象征。無論華夏民族身在何方,長城就如同他們心中永不磨滅的信仰,永遠屹立不倒。

長城在華夏人心中的含義超越了其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的實際功能,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

華夏民族在哪裡,長城就在哪裡!

夜幕降臨,月光如水灑向大地。八達嶺長城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靜靜地橫臥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間。

凜冽的寒風吹拂而過,吹得山間獵獵作響。夏先衍站在長城之上,衣袂飄飄,腳下是古老而厚重的磚石,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曆史。

極目遠眺,夜色下的群山連綿起伏,長城在黯淡的光線中蜿蜒伸向遠方,不見儘頭。夏先衍的目光隨著長城的走勢延伸,心中卻似有一團烈火在熊熊燃燒,一顆火熱的心激情澎湃。

他清晰地看到,一條由無數堅定的信仰,鑄成的新的長城,橫亙於天地之間。

他看到了這條長城之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齊心協力,並肩作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隻為扞衛那片共同生活的樂土。

這是華夏民族團結協作的力量彰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他看到了當麵對強敵壓境之時,他們毫不退縮,那種不屈不撓的抗爭意誌就如同熊熊燃燒的烈火,能夠焚燒一切艱難險阻,越燒越旺,永不熄滅。

這是華夏民族無畏勇敢的最佳詮釋。

信仰的長城,是一種跨越地域、跨越民族的力量凝聚,是華夏民族在漫長歲月中不屈意誌的體現,是民族信念的長存!

夏先衍靜靜地感受著靈源之地的變化,神識感知到了靈源之中,建築實體與精神象征深度融合的脈搏,那是曆史與文化的深沉回響,也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奮勇向前的強大動力源泉。

在這寒夜的長城之上,他的靈魂也得到了一次洗禮與升華,對這片土地和民族的熱愛愈發深沉而熾熱。

三天後的清晨,陽光灑在了蟒山學宮那宏偉莊重的大門上。第一批國外的修行者入學蟒山學宮。

這一批修行者都是精挑細選精通漢語的,因此他們得以直接跨越語言學習的階段,迅速投身於對華夏文化深入學習之中。

學宮最開始的這段課程是可以旁聽的,有不少旁聽名額,許多沒有離開華夏的各國代表團申請了旁聽名額。

當第一堂課開始時,一座可容納數百人的寬敞講堂內早已座無虛席,除了正常上課的學生,其他旁聽者占據了講堂一半空餘的區域。不僅如此,就連走廊都擠滿了前來旁聽的人們。

這第一節課的主題並不複雜,但對於來學宮的學生卻至關重要——係統地梳理華夏的曆史脈絡。從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到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再到秦漢帝國的崛起以及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興衰榮辱,先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徐徐展現在大家眼前。

緊接著的第二節課,則聚焦於華夏各個朝代的獨特特點。無論是政治製度、經濟發展還是文化藝術成就,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印記。例如唐朝的繁榮昌盛、宋朝的文學巔峰以及明朝的科技進步等等。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朝代之間的差異與聯係,讓學生們對華夏文明的演進曆程有了更為清晰深刻的認識。

寥寥數語,便道儘了一個時代的悲歡離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新小说: 穿書後我每天都在等夫君賜毒酒 玄幻:開局神級係統,女帝悔斷腸 我一小太監,後宮三千很合理吧 千次快門與黎明 死而複生後,我送渣男火葬場 看見彈幕,獸世後媽文女配死遁了 未愈的舊傷 雪中悍刀行之我趙珣,不做炮灰 三國:開局一座茅廬,學生全是大帝之資 上山打獵後,怒娶十八房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