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衍在《人文經》之中看到了這三種圖騰,他在圖騰的文化中還看到了其他傳說中的神獸、凶獸等的記載。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屈原《離騷》中的九鳳就是楚地的圖騰。
九鳳,也被稱為鬼車、九頭鳥等。其最早的形象源於戰國至漢初時期楚人所著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明確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麵鳥身,名曰九鳳。”
楚人有崇鳳的傳統,鳳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九鳳作為人麵鳥身有九首的神鳥,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
然而,隨著秦國滅楚,九鳳的形象在北方神話中逐漸被描述為怪鳥,甚至帶有妖邪之氣。“鬼車”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如同九鳳這樣的轉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比比皆是,圖騰就像完成了其曆史使命向著另一個方向開始轉變。
在母係氏族社會時期,圖騰崇拜盛行,人們將圖騰視為親屬或保護神,以表示對未知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解釋。然而,隨著父係氏族社會的到來,生產力逐步提高,人們開始形成獨立的意識,逐漸否定了自己與動植物的親屬關係,圖騰信仰也因此逐漸減弱並最終接近尾聲?。
在父係氏族社會之後,圖騰文化逐漸與神話、史話等相互融合,最終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逐漸淡化。
其中神獸文化與妖文化就蘊含著濃厚的圖騰文化內涵。
妖與神獸都具有超越人類的特殊能力,如妖可以呼風喚雨、變幻形態,神獸也能上天入地、掌控自然元素等。二者均起源於古代神話傳說,是古人對自然現象和未知事物的想象與解釋。
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日月星辰等無法理解和掌控,產生敬畏之心,於是將自然力量人格化、神化,創造出具有神奇力量的神獸形象來表示崇拜,如青龍象征東方、與雨水相關。
各部落為了區分和凝聚,都有自己的圖騰,多為動物形象。隨著部落融合,圖騰形象相互交融演變,形成了一些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神獸,如紅山文化中的豬首龍。
古代豐富的神話傳說為神獸文化提供了土壤,像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等傳說中都蘊含著神獸的元素,如傳說中太陽燭照是因盤古開天辟地而形成的聖獸。
隨著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對自然和世界的認知逐漸深化。原本對圖騰的單純敬畏和依賴,在新的社會環境和知識體係下發生了改變,圖騰所代表的神秘力量開始與更豐富的文化想象相結合。
圖騰形象經曆了不斷的演變和具象化。原始的圖騰符號逐漸變得生動、具體,形成了具有獨特形態和特征的神獸形象,逐漸被賦予了更多的神話色彩和象征意義。
例如圖騰的文化內涵相對單一,主要與氏族的起源和信仰有關。最初主要是作為氏族的標誌和象征,具有凝聚族人和祈求保護的功能。
而神獸則承載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道德觀念、社會理想、審美情趣等。圖騰文化轉化為神獸後,其功能更加多樣化和強化,除了繼續守護和庇佑外,還被賦予了如招財進寶、驅邪避災、行雲降雨等特殊能力。
比如麒麟,不僅象征著吉祥,還被認為能帶來子嗣,具有送子的功能。
例如鳳凰,它不僅代表著吉祥、美好,還蘊含著人們對高尚品德和美好愛情的向往,成為了華夏傳統文化中“德”的象征。
先秦時期圖騰文化徹底融入了神獸文化與妖文化之中。此時的神獸文化初具規模,《山海經》作為一部古老的地理誌怪著作,記錄了眾多奇異的神獸,如鳳凰、麒麟、青龍、白虎等,這些神獸形象生動,各具特色,成為了神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統一和文化交流,神獸文化進一步發展。一方麵,讖緯學說重新解釋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形象和寓意,使之成為四大神獸,構建了王權神秘正統理論;另一方麵,漢代石刻、壁畫等藝術作品中,神獸形象更加豐富多彩,如貔貅、辟邪等神獸的出現,為神獸文化增添了新的內涵。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興盛,文人熱衷於創作誌怪小說,如《搜神記》,其中出現了一些宗教迷信色彩較重的神獸形象。此時的神獸不再保持神秘權威的色彩,開始融入到人的世界。
唐宋明清時期神獸文化達到鼎盛。在文學領域,唐傳奇如《任氏傳》中的神獸形象更加貼近人類生活和情感;宋元話本和明清小說如《封神榜》《西遊記》等,塑造了大量經典的神獸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在藝術和建築方麵,神獸作為裝飾出現在宮殿、廟宇等屋頂和梁柱上,如故宮太和殿上的脊獸。
神獸在宗教信仰中也占據了重要地位,成為了神靈的坐騎或護法,進一步強化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和權威性。例如道教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被視為守護四方的神靈,在道教的儀式和信仰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