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這天,華夏大地沉浸在喜慶與忙碌交織的氛圍中,家家戶戶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著準備。而在禦靈部的一處靜謐之地,回到夏先衍識海的華夏守護之靈跟他提起了年後的計劃。
“衍小子,年後的靈源調查計劃,得稍微做些調整。原本從長安西行的路線,到敦煌後,我們將沿著南線進入西州。在西州轉一圈後,再前往草原北州,接著進入東北地界。”
夏先衍聽聞,立刻打起精神,回應道:“好的,我這就安排人更改計劃。前輩,您為何要選擇走這個路線啊?難道是還有功法?”
華夏守護之靈笑著點頭,“對嘍,既然我們是以整個華夏文明來創作修行體係,那功法又怎會隻有目前這些呢。”
夏先衍聽後,低頭沉思片刻,恍然說道:“是我之前想的太狹隘了,華夏如今的版圖,是曆朝曆代共同努力的結果,我不該因一些固有偏見,就忽略了其他朝代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寶貴財富與貢獻。”
華夏守護之靈見狀,爽朗地笑了起來,“哈哈,這很正常,人的情緒本就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有時會像無形的枷鎖,將人拉入深淵,讓人陷入狹隘的思維定式;但有時,卻又能激發出人無與倫比的堅強意誌力,讓人突破困境,勇往直前。”
華夏守護之靈見夏先衍低頭沉默,以為他還在糾結過往,便語重心長地寬慰道:“有則改正,無則加冕。不用揪著過去的錯誤不放了,能及時改正就好。”
夏先衍先是一愣,隨即趕忙解釋:“啊,前輩我沒糾結那些,我正琢磨呢,接下來咱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功法。”
華夏守護之靈微微一笑,賣了個關子:“已經有了初步的演化,你現在從人書之中也找不到,等創作出來你自然就知道了。不過可以給你透露點,接下來的修行功法,會綜合其他朝代的文化脈絡與曆史貢獻,將它們融合在一部功法之中。數量不會太多,最終所有功法彙總起來,會把華夏文明自誕生以來的所有脈絡,統統融入到修行體係裡。”
夏先衍認真聆聽,眼神中滿是期待。華夏守護之靈接著說道:“從我的角度來看,整個地星隻有華夏算得上是國家,而其他所謂的國家隻不過是具備國家相似的功能和組織架構的政府組織而已。
之所以說他們並是不是真正的國家,是因為,人民是國家的主體,人民與國家之間的共生關係,華夏政府所代表的利益是人民的利益。
隻要人民的國籍沒有改變,就必然與國家休戚與共。國體、政體、階級、組織等都可能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源於社會關係在人民的委托下構建出不同的政治體係。但無論怎樣變化,國家的根本不能變,一旦根本動搖,就可能麵臨亡國或國家分裂的危機。
人民之所以會奮起抵抗外敵侵略,正是因為他們深愛著這個國家,這份愛無關其他,隻源於對國家這片土地、對共同生活的同胞以及國家所承載的文化和精神的深深眷戀。
但其他國家的人民並沒有覺醒出這種理念,有的人或許生出了,但他們不是國家的主人。”
夏先衍也明白了華夏守護之靈所要表達的意思,於是吟誦起了一句句華夏人詩韻家國誌,赤心映山河的詩句。
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將士們誓死保衛家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茫茫沙海,狂風呼嘯,將士們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可心中那份對國家的忠誠與使命從未動搖。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詩人戴叔倫心懷壯誌,願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國家。
“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夜深人靜,詩人張為仰望星空,心憂國家。手中之劍,是他隨時準備為國家而戰的武器。
詩人陸遊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即便身處卑微之位,也從未忘卻對國家的憂慮。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陸遊的絕筆詩,詩人在臨終之際,仍然牽掛著國家的統一。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身處茅屋,卻心懷天下蒼生。
李益的,“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借典故傳達出將士們效仿古人,為國捐軀、馬革裹屍的決心。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念貫穿一生,戍邊期間,他為國家殫精竭慮,致力於保境安民。
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為國家收複失地,卻因壯誌難酬而悲憤。在那個時代,國家意識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化為對國家統一的強烈渴望,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生死抉擇麵前,毫不畏懼,他選擇以死明誌,用自己的赤誠之心照亮史冊。這顆丹心,是對國家的忠誠,是對民族氣節的堅守。他以生命扞衛國家尊嚴,為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傳承立下不朽豐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