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長安城分外的的熱鬨,因為靈源之地興盛的原因,不少人拖家帶口來到長安過年。當地的文旅更是火力全開迎接前來的遊客。
年味最濃厚的要數老城區。
踏入長安城,厚重的曆史氣息與濃烈的節日氛圍便撲麵而來。巍峨的城牆在歲月的洗禮中愈發莊嚴肅穆,此刻卻被火紅的燈籠和五彩的旌旗裝點得煥然一新,仿佛一位威嚴的老者換上了喜慶的盛裝,熱情地迎接著八方來客。
城門處,身著古裝的演員們扮成侍衛,英姿颯爽,拱手作揖,那一聲聲問候,仿佛帶著時光的印記,將人們瞬間拉回到了千年前的繁華盛世。
大街小巷人潮湧動,熙熙攘攘。古色古香的建築錯落有致,雕梁畫棟,飛簷翹角,在節日的裝扮下更顯韻味。家家戶戶的門前都張貼著嶄新的春聯,紅底黑字,遒勁有力,滿是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
民俗表演的場地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舞龍舞獅的隊伍一登場,便贏得了陣陣喝彩。矯健的“獅子”在鑼鼓聲中活靈活現,時而跳躍,時而翻滾,時而與觀眾互動,憨態可掬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巨龍則在舞龍者的操控下,蜿蜒盤旋,氣勢磅礴,金色的鱗片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仿佛要騰空而起。
一旁的雜耍藝人也不甘示弱,吞火、變臉、耍雜技,精彩絕倫的表演讓觀眾們目不暇接,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
夜幕降臨,長安城華燈初上,宛如一座夢幻之城。大唐不夜城燈火輝煌,街道兩旁的建築被燈光勾勒出優美的輪廓,五彩斑斕的燈光秀在古建築的牆壁上不斷變幻,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的千年故事。街道上,身著漢服的男女老少,手持花燈,悠然漫步,仿佛從曆史畫卷中走出,與現代的繁華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麵。
夏先衍陪著李風禾長安待了兩天後,啟程西行。接下來的工作還是調查曆史遺址的靈源之地,完善華夏《人文經》的內容。
西行的第一站,便是陳倉。
陳倉在新石器時代就是華夏先民們活動生息的地區之一,共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數百處。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嶺遺址,《華夏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記載,早期遺存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係氏族公社時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於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一種文化遺存。
陳倉是華夏曆史上周秦王朝的發祥地。
周人始祖“棄”被舜帝封於邰地,公元前11世紀,古公亶父率族人遷回岐山下的周原定都立國,曆經三世,武王東進滅商建立周朝,陳倉地區是西周王畿之地。
周孝王時,嬴姓首領非子在“汧渭之間”為周室養馬,被封於秦。周幽王六年,秦襄公遷都“汧邑”。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以西之地,秦國立國。秦文公四年,秦在“汧渭之會”築陳倉城,置陳倉縣。
離開長安鹹陽後,夏先衍一行人來到的第一個大型靈源之地是周原靈源之地。周原遺址曆史意義重大,是周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周人滅商之前的聚居地。
公元前12世紀末至公元前11世紀初,居住在豳(今秦省長武、彬縣一帶)的姬姓部落,在首領古公亶父率領下,因不堪戎狄侵擾,舉族遷徙,“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
古公亶父在此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帶領族人開墾荒地、發展農業,使周原逐漸成為周人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周族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經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的勵精圖治,周族在周原地區勢力日益強盛,成為殷商“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強大諸侯國。
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於豐,但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一些重大國事活動依然在此舉行,如祭祀天地、祖宗、神隻等。
直至西周末年,因西戎入侵而淪為廢墟。
西周時期,周原地區的城市建設不斷完善,宮室、宗廟、道路、水利等設施一應俱全。從已發掘的鳳雛遺址、召陳遺址等可以看出,當時的建築規模宏大、布局規整,體現了較高的建築技術和規劃水平。
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青銅鑄造、製陶、製骨等手工業也十分發達。周原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許多青銅器上還鑄有長篇銘文,為研究西周的曆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清代道光帝年間,周原遺址先後出土了大盂鼎、大豐簋、毛公鼎等著名銅器,引起了當時學界和社會的關注,但此時的出土多為偶然發現。
1943年,前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石璋如先生在岐山岐陽堡一帶開展考古調查,最早提出這一帶就是古公亶父所遷之岐。
新華夏成立後,考古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村民挖土時發現窖藏,清理出37件西周青銅器,其中30件有銘文,共2000多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