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比試很快結束。不過一柱香爾,所有參賽組彆,一式兩份的香囊與篆香,一份放置大堂,供來往參賽之人賞鑒,一份送至貴人與大儒的雅間評分。
清茗阿姊與秦東,得了第二的組彆,因而她們小組整體排名第三,進入了最終的堂試環節。
清茗阿姊與秦東回雅間,比賽成績已經送回各個參賽組。
今日明日休沐兩日,第三日,便是最後的堂試環節。
堂試的考核已然送至晉升堂試的三個組。堂試由貴人與大儒選一代表現場出題,考核項目為詩詞、治國策論篇章、書畫。
三個項目三選二,兩兩組員參賽。
現場出題,現場作答,現場評分。
往年的堂試,不少莘莘寒門學子苦讀數年,得了這次水波閣的入門劵,自是為了參加治國策論篇,希望自己的文章得到貴人與大儒的青睞。
每年四大世家,都有察舉名額。除了族中優秀子弟可以推薦,每年也有一兩名給到世家門下的寒門弟子。
這些寒門的子弟,博得就是這機會。
陌雲笙亦然。
陌雲笙甚至算不上寒門。
士農工商,商排最末,若是前朝,以他的出身,甚至都無法參加科考。
好在蘇秦淮是個愛才惜才,任人唯賢,不問出身的明君。他登基之初,便將前朝隻以世家察舉選官保留,隻是適當削減名額。
蘇秦淮又將多出的名額讓給科舉從仕考出的選生。這樣既沒有徹底斷了世家察舉的路,不會引起世家堅決反對境地,又一定程度上給寒門與平民與商賈之子,一條通天的捷徑。
科舉考試,可以從世家子弟中考取,也可以從天下寒門、商賈、平民百姓百姓中符合規定的,可以科考考生的身份,即可參與各地的選拔考試。
“陌兄,你與秦兄,自是選治國策論為優,這與你二人前途有益。”司徒清茗理性的分析。
“至於我與阿雪,則阿雪妹妹希望什麼比試,我便選什麼。”司徒清茗看得十分開,她不在乎輸贏,但確實,也得為陌兄秦兄兩人盤算,總不得拖他倆後腿。
殿試一共三組,聽說水波閣宴會勝出的那一組,有望得到貴人的引薦。
這次的貴人,有二皇子瑾王蘇彥卿,二皇子雖說誌不在朝廷,但到底是官家蘇秦淮最愛的兒子。
聽說前年水波閣勝出那組的寒門之子周文傑,就是得了同樣前年參與評選的瑾王的青睞,他折服於周文傑的才學,向官家麵薦了周文傑。
官家親自為他殿試,最後破格欽定他占了一個世家察舉的名額,一步登天,入官從仕,成為太子少師。
因而,這最後的決賽,三組成員的競賽,組員中都不乏等閒之輩。
這最後一場比試,才是真正的競技場。
“那阿雪妹妹,你想要比試哪一樣呢?”陌雲笙回頭,溫柔地看向蘇櫻雪,“阿雪妹妹,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其實,隻是一場比試,雲笙並未如此看重輸贏。”
“若是沒有得到貴人青睞,也無妨。隻要雲笙刻苦讀書,走科舉之路,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