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召集所有部隊,揮軍直奔冀州。
袁紹得知公孫瓚領兵來攻,也率軍迎戰。
兩軍在磐河對峙,袁紹的軍隊駐紮在磐河橋東,公孫瓚的軍隊駐紮在橋西。
公孫瓚騎馬站在橋上,大聲斥責袁紹:
“背信棄義之徒,你怎敢出賣我!”
袁紹策馬來到橋邊,指著公孫瓚說:
“韓馥無能,甘願讓冀州於我,這與你何乾!”
公孫瓚怒斥道:
“當初我以為你忠誠正義,推你為盟主。”
“如今你所作所為,真是狼子野心、狗行之輩,哪還有臉立於世間!”
袁紹勃然大怒,說道:
“誰能擒此賊?”
話音未落,文醜策馬挺槍,直衝上橋,與公孫瓚交戰。
兩人交鋒不過十餘回合,公孫瓚漸漸支持不住,敗陣而逃。
文醜趁勢追擊,公孫瓚跑回陣中,文醜飛馬直衝入中軍,來回衝殺。
公孫瓚手下四員猛將齊上迎戰,但文醜一槍挑落一將,其他三人見狀都逃跑了。
文醜繼續追趕公孫瓚,將他逼出陣後,公孫瓚無奈,向山穀方向逃竄。
文醜策馬高聲喊道:
“快下馬投降!”
公孫瓚箭袋空空,頭盔也掉落,披散著頭發,策馬在山坡間奔逃。
他的坐騎失蹄,瓚翻身從馬上摔落到坡下。
文醜立即趕來,準備用槍刺殺。
忽然,草坡左側殺出一員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醜。
公孫瓚連忙爬上坡,看那少年,身長八尺,濃眉大眼,寬臉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激戰五六十回合,不分勝負。
此時,公孫瓚的援軍趕到,文醜隻得撥馬撤退,那少年也沒有追擊。
公孫瓚下坡詢問少年姓名。
少年欠身答道:
“某是常山真定人,姓趙名雲,字子龍。”
“本是袁紹部下之人,因見袁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棄他而投公將軍麾下,沒想到今日在此相遇。”
公孫瓚大喜,帶著趙雲一起回營,整頓兵馬。
第二天,公孫瓚將軍隊分為左右兩翼,陣勢如展翅的羽翼。
他的五千騎兵大部分是白馬,這些白馬是因公孫瓚當年與羌人作戰時挑選的,羌人見到白馬就害怕逃跑,因此白馬軍聞名天下,公孫瓚也被稱為“白馬將軍”。
袁紹則命顏良、文醜為先鋒,各率弓弩手一千人,分成左右兩隊,命左翼射擊公孫瓚的右翼,右翼射擊公孫瓚的左翼。
又令麹義率八百弓手和一萬五千步兵布陣於中央,袁紹親率大軍殿後接應。
公孫瓚雖然剛得到趙雲,但還不完全信任他,隻派他帶一支軍隊殿後,並派嚴綱為先鋒,自己領中軍,立於橋上,豎起一麵大紅圈金線書寫“帥”字的大旗。
從辰時擂鼓助威,直到巳時,袁紹軍始終未動。
麹義命弓手伏於遮箭牌下,等聽到炮聲才發箭。
嚴綱率兵呐喊直衝麹義,但麹義的軍隊穩如泰山,紋絲不動。
嚴綱的部隊衝到近前時,麹義一聲令下,八百弓弩齊發,嚴綱措手不及,企圖撤退,卻被麹義策馬揮刀斬於馬下。
公孫瓚的軍隊大敗,左右兩翼的部隊試圖來救援,卻被顏良、文醜率領的弓弩手壓製得無法動彈。
袁紹軍乘勢推進,直殺到界橋邊,麹義率軍繼續追擊。
麹義首先斬殺執旗的將領,將公孫瓚的大旗砍倒。
喜歡三國白話版請大家收藏:三國白話版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