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汜勃然大怒,說道:
“我與李傕共謀大事,如今他竟無端想害我!”
“若我不先下手,必將死於他手!”
於是秘密召集部下甲兵,準備攻打李傕。
不料此事被告知李傕,李傕得知後大怒,說道:
“郭阿多竟敢如此放肆!”
也點起本部甲兵,與郭汜開戰。
兩軍各有數萬人,就在長安城下展開混戰,亂軍趁勢搶掠百姓,長安一片哀嚎。
李傕的侄子李暹更是引兵將皇宮團團圍住,並用兩輛車將獻帝和伏皇後分彆裝載,控製在手中,以圖挾天子令諸侯。
李傕命賈詡和左靈押送天子和伏皇後,其餘宮人、內侍皆徒步隨行,被強迫從後宰門逃出。
不料正遇郭汜軍隊趕到,亂箭齊發,射死了無數宮人。
李傕隨後趕到與郭汜交戰,迫使郭汜兵馬後退,天子趁亂冒險出城,最終被李傕軍隊劫持,帶回其營中。
與此同時,郭汜領兵攻入皇宮,擄走了宮嬪采女,將她們掠入軍營,並放火焚燒宮殿。
次日,郭汜得知天子已被李傕劫走,怒不可遏,親率大軍攻打李傕營地,兩軍在營前廝殺不止。
獻帝和伏皇後身陷戰場,驚恐萬狀。
後人對此亂世之景作詩歎道:
詩曰:
光武中興振興漢室,
帝業傳承至十二帝。
桓靈無道宗社傾頹,
閹臣弄權禍亂晚季。
無謀何進位列三公,
欲除閹黨招來奸雄。
驅散豺獺卻引虎狼,
西州亂黨終生淫凶。
王允忠心托付紅粉,
致使董呂兵戈相向。
雖滅渠魁盼得天下安,
誰料李郭互生仇怨。
神州滿目儘是荊棘,
六宮饑饉愁滿乾戈。
人心已散天命已去,
英雄割據河山四分。
後世君王當以為鑒,
勿讓國基輕易損缺。
生靈塗炭屍橫遍野,
殘山剩水怨血滿河。
我讀遺史不勝悲歎,
古往今來皆感《黍離》。
君主應守“苞桑”古訓,
大權綱維豈能失手?
這首詩深切哀歎漢末亂世,勸告後世君王珍惜社稷,警惕亂臣賊子,切莫重蹈覆轍。
卻說郭汜帶兵前來進攻,李傕率軍出營迎戰。
郭汜軍隊不敵,被迫暫時退去。
李傕於是將天子和皇後遷至郿塢,由其侄李暹看守,並切斷宮中與外界的聯係。
飲食供應匱乏,侍臣們個個麵露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