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關公勇而多謀,不可輕敵。”
“不如堅守城池,這才是上策。”
驍將夏侯存卻不以為然,說道:
“這些都是書生之見!”
“豈不聞‘水來土掩,將至兵迎’?我軍以逸待勞,自然可以取勝。”
曹仁聽從夏侯存的意見,命滿寵守衛樊城,自己率軍迎戰關公。
關公得知曹仁出兵,立即召關平、廖化布置計策,命他們分頭行動。
兩軍對陣,廖化首先出馬挑戰,翟元迎戰。
兩將交手不久,廖化佯裝戰敗,撥馬而走,翟元率軍緊追不舍,荊州兵退後二十裡。
次日,荊州軍再次挑戰,夏侯存和翟元齊出迎戰,荊州軍再度敗退,曹軍追殺二十餘裡。
然而,忽然從曹軍背後傳來喊殺聲,鼓角齊鳴,曹仁急忙命令前軍回撤,卻發現關平和廖化已經率軍殺到,曹軍陷入混亂。
曹仁見中計,急忙帶一支軍隊逃往襄陽。離城數裡時,卻見前方關公手持大刀,勒馬攔住去路,威風凜凜。
曹仁心驚膽戰,不敢交鋒,隻能繞道斜路奔向襄陽。關公沒有追趕。
不多時,夏侯存率軍趕到,見到關公大怒,上前交戰,但僅一回合就被關公斬殺。
翟元見勢不妙轉身逃走,卻被關平追上,一刀斬首。
荊州軍趁勝追擊,曹軍大半潰散,許多人死於襄江之中。
曹仁狼狽不堪,隻得退守樊城。
關公攻下襄陽後,賞賜軍士,安撫百姓。隨軍司馬王甫對關公說道:
“將軍一鼓作氣奪下襄陽,雖然曹軍士氣已喪,但依我淺見,如今東吳的呂蒙屯兵陸口,一直有吞並荊州的企圖;若他們趁機渡江奪取荊州,將如何應對?”
關公答道:
“我也早已想到這一點。”
“你可負責此事:沿著長江上下,每隔二十裡或三十裡,挑選地勢較高之處修建烽火台,每個烽火台派五十名士兵守衛。”
“若東吳軍隊渡江,夜間點燃烽火為號,白天則以煙霧示警。”
“我定會親自率兵迎戰。”
王甫接著說道:
“糜芳、傅士仁分彆鎮守兩大要隘,但恐怕他們不會全力以赴;必須再派一人總領荊州事務。”
關公說道:
“我已經派治中潘濬負責鎮守荊州,有什麼可擔憂的?”
王甫勸道:
“潘濬平生心胸狹窄,貪圖私利,不可重用。”
“不如派都督糧草的趙累接替他。”
“趙累為人忠誠耿直,若用此人,荊州定能無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