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藥奉禦和太醫令露出得意的笑容,看來現行的醫療體製和設置一定是有不少他們兩人的功勞在裡麵。
“當真近乎完美。”程子芩再次強調。這是她在這個朝代誇人誇得最最真誠的一次。“對了,在醫者選拔和考核上又是如何呢?”
“這一部分由下官來陳述。”太醫令自告奮勇道。方才聽著尚藥奉禦一直誇誇其談,他一句話也插不上隻能乾著急。好不容易說到醫學考試這一塊兒了,尚藥奉禦可再不能越俎代庖了。
雖然唐朝官方的醫學專業人員數量不多、質量欠佳,但在唐朝要想成為一名官方醫生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在官方培養的道路上,想要成為醫者的學子首選需要參照登入國子監般的入學條件。在通過篩選條件後便可成為一名學生進入太醫署進行理論學習與實踐實習,學醫科的稱為“醫生”,學針科的稱為“針生”,學按摩科的稱為“按摩生”,而學咒禁科的便稱為“咒禁生”。每個科係的學生需要師從本科係的博士和助教學習並且參見定期的考試。其中醫科又分為了五個亞專業,即專攻內科疾病診療的七年製體療專業、專攻外科疾病診治的五年製蒼腫專業、專治兒科疾病的五年製少小專業、專治五官與口腔疾病的三年製耳目口齒專業以及專門天天給人拔火罐的三年製角法專業。
說到這兒,程子芩起初十分不能理解為何拔火罐的學習年限竟然和耳目口齒專業的學習年限一樣,但轉念一想,這大概是因為在唐朝這種有限的醫療條件下,既沒有醫療檢查設備,也缺乏醫療手術器械,在耳目口齒上醫生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和拔火罐差不多了吧。隻有這樣才能解釋得通。而另一個值得程子芩認真思考的事情是針生的學習也需要整整七年的時間,這和培養一個內科醫生所需要的時間一樣。雖然程子芩一直沒有搞明白針灸與經絡的原理,但在營州時她自己確實親生經曆了用針灸的方法幫助程務挺快速止吐的神奇過程。不得不說有些實在沒有辦法被像西醫理論一樣詳細拆解說明的科學未必就是真的不科學。畢竟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紀,仍然有許多並不是偽科學的現象也一樣暫時不能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醫生”在經曆漫長的修學年限之後,還需要通過不同層級的考試,層層達標之後才能夠學成出師。而這些太醫署的考試包含平時考試、畢業考試與錄用考試三種。平時考試主要分為由授課博士負責的月考、由太醫令和太醫丞負責的季考以及由太常卿和太常丞負責的年終考。如果醫生醫術卓越,則直接進入到候選行列中等待畢業考試,而修業年滿9年都還未能達到要求者則會勒令退學。所有醫科生與針科生在修業期滿後,由太常寺組織畢業考試,合格者送尚書省參加禮部主持的醫術科的科舉考試,即醫舉,最終通過者即可步入仕途,而醫科與針科學生沒有通過科舉考試者則需要退回太醫署繼續學習。雖然在競爭激烈程度上,醫舉遠比不上像明經科和進士科那麼火爆的科舉科目,但單是《素問》、《脈經》、《甲己經》等一乾經典著作的背默就足以難倒一大片記憶力不佳的醫生。
對於學成達標被錄用入太醫署的醫學生“醫生”會先從初級醫師“醫工”乾起,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通過評估後便會升為高年資醫師“醫師”。當然特彆優秀的還可能被特詔入宮中尚藥局或者東宮藥藏局中任職。對於留在太醫署裡的這些醫官醫士們來說,即便是從醫學生“醫生”變成了可獨立執業的“醫工”與“醫師”等醫官,仍然逃脫不了要被持續考核的命運。隻不過在已經畢業的醫官醫士們之中,重點不再是理論知識的考核,而是按照醫者治愈病人的多少來進行臨床考核,並且根據考核的成績升降職稱或優勝劣汰。而對於那些僅僅因為理論知識不足而未能通過科舉考試,但實際操作能力卻達標且已經掌握醫術並能夠行醫者,則可以與醫師、針師比試醫術,優勝者亦可補為醫師、醫工、針師、針工。這一點應該算是在唐朝醫者稀缺的情況下最能充分利用醫療人才的舉措了吧。
“所以說做醫生是從古至今都這麼悲催的嗎?”程子芩看著口若懸河的太醫令,心中已在悲泣。她還沒將自己稍稍代入一下,就立馬感覺很快就要崩潰了。比起她在二十一世紀的醫學院裡所經曆過的那套“藍色生死戀”係列醫學教材的折磨,現在的她還是更懼怕《靈樞》、《素問》、《傷寒雜病論》這些從小被師父孫思邈逼著抄寫和背誦的古文。程子芩的記憶模式一向靠的都是理解式的記憶,對於這些她壓根就沒有辦法理解的“玄學醫學理論知識”,她是一個字也塞不進自己的腦花中,吃多少機器貓的記憶麵包都沒用。
“這個……那個……麻煩請問下,我也要參與這些考試與考核嗎?”程子芩弱弱地問道,很是心虛的樣子。臨床考核她完全不怕,可是萬一還要讓她定期參加這個時代的理論考試,那還不如直接給她一刀痛快好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