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曹昂麵露笑意,看向難掩興奮的傅巽。
聽到此言,傅巽眸中掠過精芒。
如果能去許都為官,那所獲政治資源與實際資源,必將遠超待在荊州所獲,說到底,荊州屬地方,許都屬中樞!!
在地方蓄勢能跟在中樞蓄勢比嗎?
答案是肯定的。
比不了。
根本比不了。
身處亂世紛爭下,各路諸侯並立爭雄,對於一方勢力的上位者而言,他們想要的其實很簡單,擊敗並立的一個個強敵,繼而成為天下唯一。
但話說回來。
處在亂世紛爭下的可不止諸侯啊,在各方諸侯勢力下更有諸多名門望族,他們想要的是宗族傳承,血脈延續,所以這也就有了很多名門望族,會選擇投效不同勢力,如此不管哪一方諸侯取勝,都能確保有一支能延續下去。
正如潁川荀氏,在曹操麾下的荀彧,在兗州之變的表現與果決,繼而得到曹操絕對的信賴,而除了荀彧以外,荀氏一族尚有荀悅、荀衍、荀攸或受曹操舉薦,或受曹操征辟,在曹操所控地盤為官。
真正要細究的話,荀攸,可不是直接投效曹操的,其乾了件猛事,謀刺董卓,其所謀之事敗露被抓,雖然沒有功成,但卻有驚無險的活了下去,因為在那之後,王允他們把董卓給乾掉了。
按常理來講,荀攸得以被釋放,應該待在中樞為官,畢竟憑借謀刺董卓,叫其名傳播開來,但此君卻沒有這樣做,而是棄官歸鄉,這固然讓荀攸沒有得到官位,但卻進一步增強了名望。
此後兜兜轉轉,荀攸選擇避難荊州,這想法就耐人尋味了,那時執掌荊州的,正是今下病故的劉表。
可最終呢,荀攸沒有入仕荊州,而是選擇接受曹操邀請,看似兜兜轉轉一圈,實則卻並非是這樣。
這就是大族的處世之道。
如果以為到此就結束了,那真是太天真了,潁川荀氏中還有一人,荀諶,此君可沒有投效曹操,而是在初平二年之前,就投效到了袁紹麾下,此君在袁紹麾下同樣出力極多,深得袁紹信賴與倚重。
這才是最真實的漢末。
各路諸侯沒有傻子,他們明知這種情況,但依舊選擇默許,無他,既然做出了選擇,那就要做出功績才行,否則誰會提拔與倚重?
“君侯果真是高義啊,若真能得舉薦入中樞輔佐,這乃是某之幸啊。”
“是啊,當今亂世下,能橫掃不臣的,必是司空。”
“能到司空麾下任職,乃是我等之幸啊。”
隨著曹昂肯定回答了傅巽,堂內一些人就議論起來,他們講這些話,是有意說給曹昂聽的。
曹昂對此心知肚明。
講這些話的人,無不是想去許都的,畢竟待在荊州與待在許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再一個待在曹昂麾下與待在曹操麾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