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這段蕩氣回腸,金戈鐵馬的亂世紛爭時期,湧現的英才實在太多了,就像過江之鯽一樣。
而在這群雄相爭下,隨著一路路諸侯勢力傾覆,就會有一批文武離去,對於這樣的事兒,曹昂是覺得可惜的。
如果在這些英才中,能有一些人活下來,或許這片土地會多不少可能,這能帶來一個怎樣的時代,是任何人都無法預估的。
在彼此的追求不同下,曹昂知道想改變所有人命運,這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但是有一部分英才的命運軌跡,卻是可以改變的。
諸葛亮、龐統、徐庶、司馬懿這幾位就是其中的代表。
司馬懿就不說了。
隻要曹昂活的夠長,司馬懿就可以驅使,因為曹昂會將漢室舊秩序給打破,一旦所謀之勢功成,則有些事就絕無可能發生!!
曹昂是有這份底氣的。
而諸葛亮、龐統、徐庶他們,曹昂給他們想好了,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曹昂需要他們的聰明才智,特彆是那股子韌勁與銳氣,這樣才能將有些事提前做好。
就像諸葛亮,將逐步接管軍工、軍屯、軍屯學,曹昂看重的就是諸葛亮這個人,軍工及軍屯衛戍這塊兒,是需要一段較長周期推動的,眼下是荊豫徐揚四州,後續要加上青州、兗州、江東、交州、冀州、益州等地。
這個逐步增加的過程,其實跟譙縣曹氏持續擴張密不可分。
如此重要的事,豈能反複更換主帥?
更彆提軍屯衛戍到了後期,是要明確中原及周邊地域,根據國情及大勢,逐步移交給地方管控,軍屯衛戍將沿著邊疆推行,並不斷重複上述諸事的,不把該體係製度紮牢了,如何確保其良性運轉?
諸葛亮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而等到諸葛亮將此事辦成了,那諸葛亮的威望及底蘊會低嗎?到時不就順勢提拔到對應高位了?
“讓蔣濟他們跟隨孔明,負責協辦軍工、軍屯、軍屯學諸事,老師覺得此事怎樣?”在諸葛亮離開後,曹昂將一份名單,遞到賈詡跟前。
賈詡接過,看了看。
立時就知曹昂是怎樣想的。
“詡覺得可行。”
賈詡言簡意賅道。
派係這等產物,不管是在任何時期,任何勢力下,都是無法避免的,哪怕窮儘所能去打壓與扼殺,但卻根本不可能取締掉。
既然是這樣,倒不如巧妙進行製衡。
諸葛亮逐步接管軍工、軍屯、軍屯學諸事,並非是他一個人獨挑大梁的,其是需要有一批幫手的。
所以曹昂挑選了一批璞玉,叫他們到諸葛亮麾下驅使,說是驅使,實際上就是磨礪與培養。
書是要讀的,但事也要做。
讀死書,是出不了治世之才的。
“老師,讓徐元直重回荊南,主抓荊南諸蠻教化一事,元直可曾想清楚了?”見賈詡沒有意見,曹昂提及另一件事。
“這也是詡此來的目的。”
賈詡微微低首,對曹昂如實道:“元直想清楚了,他願意前去荊南去做此事。”
“既然想清楚了,那就叫他去吧。”
曹昂正色道:“此事做起來不易,但真要做成了,這對荊南,乃至天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