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
孫權在政令廳內,接見張昭。
張昭見麵後開門見山,說出了心中疑慮。
“主公,諸葛子瑜一去數日不回,想必是知道蜀軍勢大,故以請和為借口,欲背吳入蜀,再也不會回來了吧……”
孫權聞言,心中微微不悅,說道:“不會,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
“當初子瑜在柴桑,孤欲使子瑜說其弟孔明歸順東吳,子瑜回來說,其弟孔明已事玄德,絕無二心。孔明既然不留東吳,子瑜也絕不會走。”
“子瑜其言,足貫神明。今日豈能降蜀?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可以離間也……”
話音剛落,就聽外麵傳報,說諸葛瑾剛好回來了。
孫權笑道:“孤所言如何?”
張昭慚愧的低下了頭。
等諸葛瑾進來,簡單拜見吳侯後,立馬將劉備不肯議和的事說了一遍。
當然,其中諸葛瑾上了範陽的當,寫下的“擔保書”這件事,被諸葛瑾隱瞞不提。
實在是太丟臉了,諸葛瑾也沒臉提。
他實在沒想到,範陽一個貌似忠厚的年輕人,竟然也會將計就計,戲耍自己。
還有劉備……
至於那封“擔保書”。
在諸葛瑾回來的路上,不禁越想越氣,直接將“擔保書”扯了個粉碎,拋撒入江中。
孫權聽完,不禁深深地歎了口氣道:“如此,江南危矣。”
此時,中大夫趙谘大步走了進來。
“主公,某有一計,可解此危!”
孫權聞言又驚又喜,問道:“德度有何良策?”
趙谘道:“主公可作一表,某願為使,去見魏帝曹丕,陳說利害,使其襲擊漢中,則蜀軍自退矣。”
孫權笑道:“此計最妙,但卿此去,彆折了東吳的氣象。”
趙谘道:“若有差失,某願投江而死,再無顏麵見江南父老了。”
……
前往秭歸的行軍路上,範陽一直在回想從前讀到夷陵之戰時,劉備最終失敗的原因。
歸根結底隻有三點。
其一,劉備缺乏強大的水軍。
因為關公兵敗之後,荊州的水軍已經全軍覆沒。
而蜀中的水軍,和東吳的水軍相比,實力差距太大,如果在水上作戰,隻怕輸得更慘。
其二,劉備缺乏謀臣。
當然,這一點,目前可以打消。
其三,就是陸遜這個人,實在是極具軍事能力。
猇亭之戰打敗劉備,石亭之戰擊敗曹休。
戰績可謂是非常亮眼。
想到這兒,範陽不禁有些期待在正麵戰場上與陸遜交戰了。
可令範陽疑惑的是,陸遜此時究竟在哪兒?
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