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再早一點兒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餃子的說法。
隻有一種類似餃子的食物,名叫“月牙餛飩”……
而發明月牙餛飩的人,不是彆人,正是東漢時期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
相傳在某一年冬天,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到了許多凍傷的人。
尤其是他們的耳朵,都被凍傷了。
張仲景醫者仁心,於是決定救濟這些受苦的窮人。
他派人燃起乾柴,架起大鍋,將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材一起放在鍋裡煮。
等將羊肉煮熟後,再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將肉餡兒包成耳朵的形狀。
這樣就形成了最早的餃子雛形。
張仲景將其命名為“嬌耳”,而這鍋湯也就成了“祛寒嬌耳湯”……
凍傷的窮人吃上這麼一碗熱乎乎的嬌耳湯後,頓時緩解了許多。
因此,“嬌耳”這種吃食逐漸在民間流傳起來,但大多數時候,還是用於治療凍傷。
後來,人們給嬌耳取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月牙餛飩。
在經過上千年的曆史演變後,在明朝時,嬌耳又被稱之為“扁食”,直到清代,才有了餃子的叫法,也就慢慢的就流傳到了現在。
範陽聽到廚房師傅,介紹完月牙餛飩後,不禁心中感歎。
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聖人誠不欺我。
想不到自己隨便包頓餃子,竟然還漲了不少知識。
廚房的師傅笑道:“公子,您用豬肉做餡,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呢,而且又加了這麼多的豬油渣,這能好吃嗎?”
範陽笑道:“當然好吃了,到時候就怕給你香的發膩!”
說著,範陽頓了頓道:“大家都彆閒著,來跟我一起包吧!”
一眾小丫鬟,和下人們紛紛開始動手。
範陽一邊包著餃子,一邊對眾人說道:“雖說我包的這個很像月牙餛飩,但它並不是治病用的,它就是一種食物的做法,我將它稱之為餃子。”
“以後我給大家立個規矩,每年過節,我們家都要吃這麼一頓餃子!”
一眾下人丫鬟紛紛答應著,隨後七手八腳的幫著範陽乾活。
當然有一些丫鬟和下人都不會包,範陽耐心的逐一教給他們。
這一頓飯雖然耽誤了很久,但也是其樂融融。
等範蘭蘭歸來時,她的身後已經站滿了人。
星彩、銀屏、關興、張苞、還有陸平……
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過年的喜色。
當他們看到範陽給他們包的餃子,張苞脫口叫道:“月牙餛飩?”
張苞說著,咧嘴一笑道:“子煜,俺們也沒得傷寒病,怎麼做了這麼多月牙餛飩啊?”
範陽有些無奈,但也隻能笑著給他們解釋道:“這個不是月牙餛飩,這個叫餃子!隻比月兒餛飩更好吃,而不會更難吃,你們待會兒嘗嘗就知道了。”
張星彩笑道:“我相信陽哥的手藝,陽哥做的東西沒有不好吃的。”
關銀屏笑著撇撇嘴道:“那我一會兒可得好好嘗嘗,萬一不好吃,可彆怪我把它給吐了。”
範陽笑道:“就怕你舍不得吐!”
在一片歡樂聲中,數百隻餃子很快包好,範陽叫廚房師傅在大鍋中燒開了水,隨後親自去看著下餃子……
等餃子煮熟後,範陽第一時間撈出來,在廚房裡,用小碗少倒了一點“酢”……
範陽拿起筷子,先夾了一個餃子,沾著“酢”吃了一口……
眾人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了範陽身上。
範陽閉上眼睛,咀嚼了半晌,最終將餃子咽在肚子裡。
關銀屏好奇的問道:“怎麼樣?這東西好吃嗎?”
範陽沒繃住,直接笑了出來,點頭道:“非常成功,太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