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芒上的人生_退休後的每一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稻芒上的人生(1 / 2)

眨眼之間,袁隆平離開我們整整有五個春秋了,在這個特彆的日子,讓我們再次回憶袁老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1930年9月7號袁隆平出生在北平的一個知識分子家裡,當時那個年代是動蕩不安的,人們生活極為艱苦。

袁隆平是江西德安人,他的父親袁興烈思想比較開明,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他的母親為人知書達理,非常的溫柔善良。

因為當時社會比較動蕩,為了躲避戰火的緣故,袁隆平的一家居無定所到處逃難,從漢口到湖南桃源,又到重慶,輾轉了好多地方。

儘管生活顛沛流離,但母親從始至終都沒有放鬆對袁隆平的教育。在重慶的時候,母親經常帶著年幼的袁隆平走進大自然。他們漫步在鄉間小道上,道路兩旁是一片片的稻田。

那時候,微風輕輕一吹,田野裡的稻穗就隨風搖擺起來,在陽光的照耀下,稻穗閃爍著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波一波地起伏著。這樣美麗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袁隆平小小的腦海裡,成了他童年最難忘的記憶。

母親還會耐心地給袁隆平講農作物是怎麼生長的,告訴他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些經曆讓袁隆平從小就對土地和糧食有了一種特彆的感情,也在他心裡種下了一顆關於農業的種子。

後來,袁隆平慢慢長大了,他懷著對農業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考上了西南農學院的農學係作物遺傳育種專業。

在大學裡,他學習非常努力,每一堂課都聽得特彆認真,老師講的每一個知識他都牢牢記住。他還經常去圖書館,反複研讀那些專業書籍,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老師和同學們請教。

除了學習理論知識,袁隆平還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經常跑到田間地頭,親自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仔細記錄它們在不同階段的變化。

在與土地的親密接觸中,他對農業的熱愛越來越深,也更加堅定了要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世界,讓大家都能吃飽飯的信念。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了,他被分配到了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當遺傳育種教師。

那個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國家還很窮,很多地方的人都在為吃飯發愁,貧困和饑餓就像一片巨大的烏雲,籠罩著這片土地。

袁隆平親眼看到了人們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而麵黃肌瘦,孩子們餓得瘦骨嶙峋,農民們臉上滿是無奈和焦慮。

這些場景讓袁隆平心裡特彆難受,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辦法,讓所有人都能吃上飽飯,不再受饑餓的折磨。

1960年,那是一段非常艱難的日子,全國都麵臨著嚴重的糧食短缺問題。

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在安江農校附近的早稻田裡觀察水稻。突然,他發現了一株和其他水稻完全不一樣的稻株,這株稻株長得特彆高,稻穗又大又飽滿,每一顆穀粒都又圓又結實,在一片普通的稻株中顯得格外突出,就像一個鶴立雞群的巨人。

袁隆平特彆高興,感覺自己就像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寶藏一樣。他小心翼翼地把這株稻穗采集了下來,精心地照料著,期待著第二年能收獲很多很多的糧食,實現高產的奇跡。

可是,第二年,當袁隆平滿懷希望地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滿心期待著能看到一片豐收的景象時,現實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

稻子成熟的時候,他發現種下的稻子產量一點都不均勻,有的地方產量高,有的地方產量低,根本沒有達到他預期的高產效果。

要是換做彆人,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失敗了,然後放棄了。但是袁隆平沒有這麼做,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靜下心來,憑借著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紮實的專業知識,反複思考和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最後,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從這時候起,他就踏上了一條尋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的艱難道路。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趕到稻田裡,一壟一壟、一行一行地仔細檢查每一株稻穗。

那時候正是夏天,太陽特彆毒,曬得人皮膚生疼,袁隆平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濕透了,整個人也被曬得黝黑黝黑的。

但是他一點都不在乎這些,心裡隻想著能快點找到那株特殊的水稻。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1964年的一天,他在洞庭早秈稻田裡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孕株”。

那一刻,他激動得差點跳了起來,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感覺自己就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樣。

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他幾乎踏遍了安江農校附近的每一片稻田,仔細地搜尋著,終於又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

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這些不育株,袁隆平就和他的學生們成立了一個“三人科研小組”,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研究中。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們每天都在實驗室和稻田之間忙碌著,做了一次又一次的雜交試驗,前前後後一共做了3000多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每一次試驗,他們都精心設計方案,嚴格按照步驟操作,還仔細地記錄下每一個數據和變化。

可是,試驗的結果卻並不理想,他們用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做的雜交試驗,總是沒辦法讓水稻始終保持不育的狀態。

麵對這麼多次的失敗,袁隆平並沒有退縮。他認真思考,覺得可能是用來雜交的材料之間親緣關係太近了,所以試驗才很難成功。於是,他大膽地把目光投向了遠緣野生稻。

說起來也巧,1970年的時候,命運似乎開始眷顧這位一直努力堅持的追夢者了。

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一個很偏僻的荒野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野生稻,叫做“野敗”。這個發現可太重要了,為雜交水稻的研究打開了關鍵的突破口。

袁隆平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得不得了,就像得到了一件無比珍貴的寶貝一樣。他馬上帶著團隊日夜不停地趕到海南,開始對“野敗”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培育。

他們在海南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住在簡陋的棚屋裡,夏天熱得要命,冬天又冷得不行。但是大家都沒有一句怨言,心裡隻想著能把研究做好。

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和改進,他們以“野敗”為母本,終於培育出了200多粒“野敗”的第二代不育株稻種種子。

到了1973年,經過這麼多年的不懈努力,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了,這可意味著雜交水稻時代正式到來了呀!這個消息一傳開,不光袁隆平高興得不行,全世界都被震驚了。

雜交水稻研究成功隻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怎麼把雜交水稻推廣種植到更多的地方,讓更多的農民受益。

袁隆平知道,隻有讓雜交水稻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才能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於是,他不辭辛苦,親自跑到各地去舉辦培訓班,給農民們傳授雜交水稻的種植技術。

有一次,在湖南的一個很偏遠的小村莊,那裡的農民們從來沒有種過雜交水稻,心裡都有點擔心,害怕種不好會減產,所以一開始都不太願意嘗試。


最新小说: 失控夏潮 逍遙山水 超勇的我隨身帶著英雄世界 星穹列車的諸天旅行 玄學大佬攪動風雲,渣夫跪求放過 我時王,在鬥羅重鑄騎士輝煌 開局紅警基地,你卻讓我拍電影? 從高校學霸到科研大能 混跡娛樂圈之我是巨星 順應天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