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親情宛如一根堅韌而又微妙的絲線,在歲月的長河中悠悠飄蕩,將父母與子女緊緊地串聯在一起。
然而,隨著時光的悄然流逝,這份親情卻在不經意間,演繹出一場場令人感慨萬千的聚散離合。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中那一句飽含深情與無奈的“父母與子女的緣分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年少輕狂時的我們,僅僅把它當作文人墨客的無病呻吟,一笑而過。可當有一天,親眼看著孩子默默地拖著沉重的行李箱,毅然決然地走出家門,義無反顧地踏上屬於他們自己的漫漫征程時,我們才如夢初醒,驚覺這看似簡單的話語背後,竟隱藏著親情最殘酷的真相。
在我們的認知裡,總是固執地以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自然延續,是那斬不斷、割不開的血脈相連,是生命輪回中最緊密的紐帶。
可殘酷的現實卻告訴我們,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如同是借由父母的身軀,來到這紛繁複雜世間的獨立個體。
他們帶著自己獨特的靈魂,懷揣著對世界的好奇與憧憬,有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
他們的人生,並非是父母生命的簡單複製,而是一場全新的、充滿未知的冒險。
孩子考上大學,那張看似普通的車票,實則蘊含著無儘的深意。
它看似溫柔,承載著孩子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無限希望;可它又無比鋒利,如同利刃一般,將曾經那個完整而溫馨的“家”字,硬生生地劃開。
在這道裂痕的一邊,是父母守著那間充滿回憶的老房子。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桌一椅,都留存著孩子童年時的歡聲笑語,每一個角落都藏著他們成長的足跡。父母守在這裡,守著那些美好的回憶,守著對孩子深深的牽掛和思念。
而在裂痕的另一邊,則是孩子奔赴的新江湖。那裡充滿了挑戰與機遇,有著他們渴望探索的未知世界,他們在那裡揮灑汗水,追逐夢想,努力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精彩篇章。
老一輩人常常語重心長地說“兒行千裡母擔憂”,這句古老的話語,飽含著父母對子女深深的牽掛和無儘的關愛。然而,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這句話卻悄然變成了“兒行千裡母難求”。
微信裡那一條條冰冷的轉賬記錄,仿佛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僅存的聯係紐帶。通話記錄永遠定格在某一天,寥寥無幾的通話時長,訴說著彼此之間的疏離。
孩子用一個個表情包敷衍著父母的牽掛,用一句簡單的“在忙”搪塞著父母的關心。
每一次看到這些,父母的心中都充滿了無奈與失落,他們多麼希望孩子能多抽出一點時間,和他們聊聊天,分享一下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龍應台說“有些事隻能一個人做,有些關係隻能一個人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漸漸明白了這個道理。在孩子的人生劇本中,自己或許真的隻是一個配角。
曾經,父母精心準備的拿手菜,那一道道飽含著愛意的美食,在孩子眼裡卻成了“不健康”的象征;那些用一生的經驗和智慧總結出來的人生道理,被孩子視為“老思想”,不屑一顧。
兩代人之間,仿佛橫亙著一條深不見底的馬裡亞納海溝。
父母在這邊,關心地喊著“多穿秋褲”,那是他們對孩子最樸實的關愛;
而孩子在那邊,卻一邊刷著短視頻,一邊嘲笑父母的迂腐和落後。
畢淑敏那句“父母和子女終將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雖然聽起來有些殘酷,但卻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中許多家庭的現狀。
然而,父母與子女之間那血濃於水的愛,不應被這些隔閡所阻斷。
莫言在《眼熟的人》裡說“世間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彆離”,這簡短的話語,道儘了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
真正聰明的父母,應該在送孩子進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學會默默地目送。
因為孩子不是那被線束縛的風箏,不需要父母死死地攥著線頭,限製他們的自由和發展。
他們更像是候鳥,有著自己的歸巢與遠方。他們注定要飛向那廣闊的天空,去探索那片父母未曾見過的山川湖泊,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
作為父母,與其在電話裡一遍又一遍地追問“什麼時候回家”,不如將這份急切的心情,換成一句溫暖而貼心的“累了,隨時回來吧!”讓孩子知道,無論他們在外麵經曆了多少風雨,家永遠是他們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真正的親情,並不在於對孩子的掌控,而在於對他們的成全。
就像林清玄所說“愛的開始是一個眼神,愛的最後是無限的蒼穹”,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緣分,不過是相互借一段光陰,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痕跡。
當孩子轉身走向自己的人生,父母不應沉浸在悲傷中,哭泣著去修補那看似破碎的“家”。而應將那些看似破碎的時光碎片,精心地收集起來,鑲成一片璀璨的星空。
因為隻有讓孩子活成他們自己的模樣,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去追求夢想,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功德。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間,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雖然有著彆離的無奈,有著隔閡的心酸,但也有著彼此成全的溫暖與力量。
願每一對父母與子女,都能在這場親情的“借過”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愛與成長,讓親情的光芒,照亮彼此前行的道路,溫暖彼此的心靈。
喜歡退休後的每一天請大家收藏:()退休後的每一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