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工地靜悄悄的,每個工棚裡都在午睡,隻有風扇不知疲倦的勤快的旋轉著,為人們驅散悶熱。可是吹不到風的背貼在在熱烘烘的床板上,隻好翻個身側著把背露給風扇吹吹。迷糊一會,又熱醒,再翻個麵。民工乾活時在太陽下像曬魚乾,在工棚裡翻來覆去地又像煎魚。想想城市裡那一棟棟高樓大廈就是在這樣如牛馬一樣的農民工手裡拔地而起的,沒人覺得他們的偉大!
住著還不如農村豬圈的環境惡劣的棚子,吃著沒幾滴油的飯菜,乾著最苦最累最臟的活,拿著與勞動強度不匹配的血汗錢還會被拖欠,沒有保險沒有保障,還被人看不起。而他們還要承受夫妻兩地分居孩子老人分離的思念之苦。當一處工地完工,看著拔地而起的一棟棟高樓,他們又背著行囊提著塑料桶轉戰下一個工地。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三點多的時候工地機器的轟鳴聲響起來。有人調皮地喊了一嗓子,“起來啦,尿尿啦,乾活啦!”大家夥嘻嘻哈哈笑罵著爬起來就走。
冬子和誌軍最後走的,他遞給誌軍一把架子工專用扳手。冬子檢查了一遍工棚裡的電源和插板,把忘了關插板電源的都一一關掉。冬子說以前在彆處工地發生過插板起火燒了工棚的事故,幸好是白天都乾活去了,如果是晚上不堪設想。但是民工們都損失了物品也很是心疼。掙的每一塊都是養家糊口的錢啊!自己抽最便宜的煙,舍不得喝一塊錢一瓶的水。每一塊是老人的藥費,孩子的書學費,家裡的化肥種子錢,三親六戚做事的份子錢。。。
工棚裡擁擠逼仄,到處是易燃物品,插板電線拉得亂七八糟,小電器用品也不少,都是冬子留個心眼每天檢查一下。哪怕不是自己同鄉的外省工友的電源插頭都檢查一遍。
誌軍看著瘦削的冬子,想著他小時候流著鼻涕的小小模樣,第一次出門時送他走時倆人都還是十六歲的少年,轉眼就都長大了,成為能獨擋一麵的男人。人生軌跡不同,每個人都在成長。誌軍很欣慰有這樣有責任心的朋友,當每個人都處於一樣的環境裡的時候,關心彆人就是關心自己!
冬子親自帶誌軍乾活。雖然他隻乾兩個月,但冬子不想讓他做小工打下手。木工好歹有點技術含量,就是回到老家再乾建築也能憑一技之長找到工作。而且大工和小工的工資幾乎相差一倍。冬子邊示範邊講支模的重要性。“打個簡單的比喻,就像人一樣,鋼筋就是人的骨頭,混凝土就是人的心和肉。這個模板就是我們的衣服。有了衣服的保護,我的身體才能長得很好。”
誌軍對冬子這個形容大讚不已。聰明的人眼尖手巧,學什麼都很快。記得奶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無論做什麼事眼睛是師傅。”意思是要認真看,用心學,眼到手到。他有一副強健的體魄,體力和手上的速度都跟得上,擰扣件比冬子還快。幾個小時下來,誌軍已經做得得心應手非常好了。冬子高興極了,好比劉備得了趙子龍一樣。多個人乾活究竟還是要快很多,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吃了晚飯後要加班,晚上涼快,精神狀態比白天好多了。再加上大家下班心切,手上的速度更快。一片叮叮當當敲打鋼管的聲音,仿佛一曲鋼管合奏曲。
探照燈照得工地亮如白晝,誌軍已經能單獨乾活了。但還有很多經驗和工序隨著工程進度才能了解和學習到。誌軍非常虛心,也盯著旁邊的工友,才開始不是求速度的時候,要穩紮穩打,熟能生巧。
架子工還是很累的,要長時間抬著胳膊乾活。而且危險的是要在鋼管上爬上爬下,係著安全帶又不好乾活,總是礙手礙腳。冬子囑咐誌軍一定不能嫌麻煩,要係著安全帶。
八點下班了,誌軍在同鄉們的簇擁下像個打了勝仗凱旋而歸的戰士。誌軍靠著自己的努力也獲得了同鄉工友們的認可,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的工作經驗都傾囊相授。
誌軍在工地穩定下來了。白天這具軀殼在熙熙攘攘的紅塵裡打滾,緊張忙碌,隻有晚上疲憊的躺下後,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是心的放逐。尋找子君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
子君,這個名字是他心裡愛與痛的交織。如果能真正放下,又何必千裡追尋。如果她的情況真的很不好,他不再逃避也要勇敢的試一試。
張愛玲說,“真正的成熟大概是,喜歡的東西還是喜歡,隻是不再強求擁有了;害怕的東西還是害怕,隻是敢於麵對了。”
如果最初就敢於麵對,子君也不會受傷。誌軍恨自己其實原來是克服不了骨子裡的自卑,在子君父母麵前的自卑,當麵對他們那樣一個完美幸福家庭時候的自卑,對子君的勇敢熱忱純真的感情的自卑。。。原生家庭帶給他的成長的陰影注定要用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走出來。隻有不斷努力,一點一點克服和改變進步。當自己真正強大的時候才能化繭成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