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有幾場倒春寒在下下周,但現在就提前預報了,我感覺是宇宙能量指引有人在製造寒流。
小議《明日邊緣》:替日本人深刻反思一下
雖然現如今層出不窮的美國大片是精彩紛呈、各顯神通。但這部《明日邊緣》可是鼎鼎大名的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所以相信這片在廣大觀眾心目中就算再怎麼不好看也是不可錯過的吧。再說了,像湯姆克魯斯這樣聲名遠揚的國際巨星演的大片怎麼可能不好看呢。
而事實上,當你看完《明日邊緣》之後,一定感覺還不錯吧,而回味之餘你不難發現片中充斥著很多昔日經典電影的經典元素,比如《最終幻想》裡的大砍刀、《拯救大兵瑞恩》的諾曼底登陸情景,以及《環太平洋》的結局。再加上《源代碼》的劇情構架,以及《黑客帝國》的人類外骨骼動力輔助裝置和機器章魚烏賊造型等等,總之整部電影就像把這些元素如同七巧板一樣拆散再精心細致的重新組合在一起。讓觀眾在這一係列熟悉的印象中感受一種全新的觀影樂趣。
而扣人心弦的緊張氣氛中,阿湯哥被虐死千百回的情節,卻有如同《大話西遊》裡月光寶盒的效應也頗具幾分黑色幽默的喜感。不過這雖然是一部英美合拍的歐美電影,但是這個原著故事卻來自一部叫《殺戮輪回》日本漫畫。而這個人類和外星人鬥智鬥勇,最後靠著“必死”的武士道精神孤注一擲取得最後勝利的故事卻有著值得我們警覺深思的地方。
首先這片在諾曼底登陸紀念日期間上映,表達的是對“二戰史上最長的一天”最崇高的敬意和致禮。而且片中慘烈的海灘戰爭場景也是很過癮的看點和讚點。但我們不難發現,比起曆史上以成功和勝利為結局的諾曼底登陸戰來,《明日邊緣》電影中的,海灘登陸戰卻是一場外星人的精心設計的屠殺和陰謀,人類大軍在此折戟沈沙、一敗塗地。這其中是不是隱含了日本人對二戰盟軍尤其是美軍)勝利的詛咒也不好繼續牽強附會。
然而這部電影在主演麵孔和電影特效上再怎麼包裝也無法改變其文化內涵層麵的日本本質。而這種熱血噴張的武士道精神,以及那種舊式的為了所謂大局犧牲一切而孤注一擲的作法。雖然能令人一時感到慷慨激昂,奮亢不已。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不難發現這種落後的武士道式狂熱是非常可怕危險的。
《孫子兵法》有雲:“必死,可殺”。警告的就是人們這種有勇無謀,求死必敗的思想。想當年,二戰末期的日本人明知必敗,還有組織所謂神風敢死隊做無謂的抵抗,結果把千千萬萬青年壯丁的生命白白葬送在太平洋。似乎日本人總不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從來戰爭是為了勝利而戰,卻不是為了壯烈的失敗而戰。那些前人壯烈的故事可都是那些活下來的人記載傳誦的。而且按照日本人這個危險邏輯,如果二戰日本人也研發出核武器的話,那豈不是他們軍國主義失敗了就要拉著全世界一起走向壯烈的毀滅麼。
而片中這貌似聰明過人的作者對如何戰勝外星人分析來分析去,讓主角死過來死過去,終於找到了敵人軟肋真正的位置所在,然而這聰明的作者就這樣讓沒有必勝把握的主角冒冒失失的衝過去送死,這未免太聰明的乾愚事了吧。試想如果真是外星人入侵,而且人類生死存亡隻有這一次渺茫的機會,難道人家會按照小說家的意願來被終結麼?
不過在這部《明日邊緣》的故事中,主角最後還是掙紮到最後完成了任務。來了個無比圓滿的勝利大結局,但是賞心悅目至餘,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這是小說家和編導們虛構的漫畫小說和電影。在殘酷現實中,這種非常不理智的冒險主義魯莽行為十有八九都是以慘敗而告終的,當然了活得咋咋呼呼,死得轟轟烈烈是人類共有的不良心態之一,隻不過日本人把這點放大了而已。
其實由此來聯想一下日本文化,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人雖然很好學但卻並不善於學習,古代他們學我們中華文明的“仁義禮智信”結果學到了他們東瀛卻變成了“忠義禮智信”,把“仁”的概念淡漠棄之,換成“忠”,這雖然有利於日本短時間鞏固封建統治。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似乎是日本社會一直以來扭曲畸形的根本原因之一。而這種“愚忠”不知戕害了多少人的生命,造成過多少黑暗的慘劇。
而如果說中華的封建文化造成了曾經日本幕府統治的腐朽落後,那麼後來從近代開始直到現在他們學習西方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仍舊造成了他們今天的迷茫與困惑。如今日本經濟的輝煌早已不再,他們的文化也在漸漸消沉。我們中國卻著實找了新的富強興盛之路,隻不過如今象征著美國亞洲霸主地位的美日同盟依堅固。而從這部《明日邊緣》的精彩中,我們感受著美日文化的契合也不難想象這兩國間的默契。
當然了,日本人骨子裡對美國究竟有多忠誠是值得商榷的。畢竟非常鐘情日本文化的阿湯哥也已經五十了,如今的美國電影人對日本文化還能有多癡迷?也似乎遠不如前,畢竟可再沒有幾個像阿湯哥這樣的後繼佼佼者了,這似乎也彰顯出一種美日同盟日暮西山的黯淡吧。
總之日本的文明文化並不單單隻屬於日本,這更是人類文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們由這部精彩的電影《明日邊緣》來聯想反思,為的是依然是未來的美好,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