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移動迷宮》:我們為何悲觀絕望
與其說《移動迷宮》不算太純粹的反烏托邦文學,不如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到現在,反烏托邦主義的文學作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那種物質文明泛濫的社會漸漸被各種末日危機取代。這感覺好像當年沉陷在享樂主義中的人們所擔心的“死於安樂”終於實現了一樣。
就像這片中,地球陷入了太陽閃焰危機,人類又到末日邊緣了。然後背負重大使命的主角們又開始折騰、掙紮、抗爭,尋找生機和出路,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類似的電影比如《雪國列車》、《分歧者》、《明日邊緣》等等。總之這類反烏托邦文學題材的電影總是預言著一個毫無希望的未來,雖然故事中的主角最後通過艱苦卓絕換來的勝利會給人一絲振奮,然而沒有人願意想象如果地球真的變得那般萬劫不複,那時苟延殘喘的人類還能存活多久。
然而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悲觀絕望呢?反烏托邦主義又是什麼?其實所謂“反烏托邦”是科幻文學中的一種文學體裁和流派。她反映的是反麵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物質文明泛濫並高於精神文明,精神依賴於物質,精神受控於物質,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就像這部《移動迷宮》中,這群孩子們被送到這片謎一樣的生存區域,他們自由自在、衣食無憂的生活了三年,這片區域按理來說就是一個“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的理想社會,然而片中主角的任務就是要帶領人們從這片看似安逸其實危機四伏的“烏托邦”裡突圍出去。那麼《移動迷宮》的主角為什麼不是像我們古典名篇《桃花源記》的那位主角漁夫那樣安享向往一片烏托邦理想國呢?
因為反烏托邦主義的小說揭示了一個技術泛濫的現實。也就是這些科學技術深深掩飾著人性固有的缺陷。讓人們覺察到科學技術在表麵上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而本質上是在掩飾空虛的精神世界。就像片中那位一直反對主角衝出迷宮計劃的反派,與其說他貪圖在這片“烏托邦”土地上的舒適,不如說他就像那些被關在自己親自製造的鋼筋水泥牢籠裡的人類,已經變得陰暗冰冷、精神壓抑。
人類社會在這種生存狀態下,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等級製度橫行,先進的科學理念將抵觸違背這種狀態下社會的發展,最終人類文明在高科技牢籠中僵化、腐化,走向毀滅。
那麼大家注意了!千萬彆以為像《移動迷宮》這種反烏托邦主義的科幻故事,隻是本世紀應運而生的文學現象,這可是人類文明發展史實實在在演繹過的社會發展規律,而且這可是我們中國人沉痛的曆史教訓
因為如果你了解古代的中國對於同時代的歐洲人來說,就是一個無比高大上的烏托邦理想國之時,你再來看看中國自宋元明清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沉淪與墮落,你就會發現那時候我們封建社會的狀態和反烏托邦文學描述的社會在實質是如此驚人的相似比如:關在封建製度牢籠裡的中國人,從上至下都變得陰暗冰冷、精神壓抑,中國在這種生存狀態下,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等級製度橫行,最終無論哪個封建王朝都在這樣可怕的僵化與腐朽中走向毀滅。
當然如今的新中國在理想主義革命者的帶領下已經從那個可怕的迷宮中突圍走了出來,而我們這一輩年輕人在看《移動迷宮》的時候,不知還有多少人會回想到那個苦難而奮鬥的革命年代,然後覺悟生命的意義,就是在毫無希望的沉淪黑暗中為了改變、為了尋找新光明而悲觀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