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麵切換至公元年的地球,人類文明已經進入到
初級文明發展中後期階段,經曆一萬年的發展,
距離中級文明階段尚有一步之遙。
地球表麵仍保持著水陸相間的深藍色基調,
地球表麵被半透明的懸浮城市覆蓋,
建築群如水晶簇般懸浮於大氣層中,底部連接著垂直的能源管道,
將太陽能直接導入城市核心。
海洋上漂浮著由再生金屬與生物塑料製成的環形船屋,
船體表麵覆蓋著光伏薄膜,隨波浪起伏時仍能持續發電。
陸地上的能源場以幾何圖案排列,
像一片片發光的翡翠鑲嵌在草原、沙漠與森林之間,形成地球的“能量脈絡”。
太空列車穿梭於低軌道,車體外殼覆蓋反光塗層,
既反射多餘熱量又吸收宇宙射線能量。
小型飛行器如螢火蟲般在城市間穿梭,
其動力核心是微型核聚變裝置,但公眾仍對其安全性保持警惕。
森林與農田被改造成“光合農場”,
植物經過基因編輯可高效轉化陽光,同時為城市提供氧氣與食物。
太陽能轉換場的光效在日落時逐漸熄滅,城市轉入備用儲能模式,
此時全息投影會模擬星光填補視覺空缺。
地下深處的“暗能實驗室”晝夜運行,
科學家試圖從暗物質或反物質中提取能源,但進展緩慢。
全球能源網絡每隔百年會進行一次“斷聯測試”,
模擬太陽消失後的應急狀態,測試期間所有非必要設備停擺。
每天太陽升起,通過太陽能轉換所獲取的能量,足夠人類一天的能量需求。
唯一的擔憂就是太陽突然消失,人類就會進入到黑暗時代,
整個人類地球將會處於癱瘓狀態。
在人類心裡,太陽永遠不會消失,但是內心還是不夠堅定,
因為他們知道,太陽也有它運行規律,在當前不會消失,
一千年、一萬年、一億年之後呢?
誰也不敢保證千萬年之後太陽還一直這麼穩定運行。
家庭對話場景:
“媽媽,如果太陽明天就消失,我們的房子會掉下去嗎?”
“不會,懸浮係統有地熱備份,但……”
“但什麼?”
“但地熱隻能維持三天,所以科學家們正在找新太陽。”
科學家對話:
“我們測算過,太陽再穩定運行10萬年沒問題,但人類文明的壽命可能比太陽更長。”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隻是替代能源,而是超越恒星依賴的文明形態。”
對太陽崇拜的異化:
市民廣場上矗立著「日輪紀念碑」,
其表麵實時投影太陽黑子活動數據,成為新的宗教象征;
兒童啟蒙教育中,「太陽守恒定律」與「能量儲備倫理」被列為必修課。
時間尺度的認知困境:
天文台每日播放太陽生命周期模擬影像,
顯示其將在50億年後膨脹為紅巨星,
但人類更恐懼的是「明天就熄滅」的非理性恐懼;
心理學家發現,超過60的成年人存在「日落焦慮症」,
表現為在黃昏時分無意識檢查家庭能源儲備。
典型場景對話:懸浮咖啡廳的黃昏時刻
工程師a:「今天第三象限的轉換場出現0.03秒延遲,
這在太陽周期衰減模型中從未出現過。」
哲學家b:「或許我們該重新定義『穩定』
——當依賴成為宿命,恐懼本身才是文明進化的動力。」
少年c凝視窗外):「老師說太陽是我們的母親,但母親也會老去,對嗎?」
ai管家突然插話):「根據最新概率計算,
太陽明天熄滅的可能性為0.000007,建議繼續享用抹茶拿鐵。」
為了人類長久發展,人類還在想方設法向著外太空星域探索,
希望能探尋到更加穩定和強大的能量源泉。
文明突圍的三重路徑:
1、星際能源采集計劃
在柯伊伯帶部署「光帆矩陣」,利用太陽風為外太空基地供電;
向半人馬座α星發射搭載量子糾纏供能裝置的探測器,
試圖建立跨星係能源網絡。
2、地核改造工程
通過中微子束流技術加速地球內核自轉,試圖將地熱能轉化為可調控的「次級太陽」。
3、意識上傳與能量虛擬化
神經科學家提出將人類意識遷移到由暗能量驅動的虛擬世界,
實現「脫離物質形態的永續存在」;
該提議遭到傳統派激烈反對,認為這是對生命本質的背叛。
能源本質的哲學追問:
太陽崇拜實則是人類對「絕對安全」的執念投射,
而真正的突破在於接受不確定性;
能源危機本質是認知革命的催化劑,
迫使文明從「索取者」轉變為「共生體」。
時間感知的重構:
當「萬年」成為可量化的短期概念,
人類開始用「日年代宙」的多維時間軸重構曆史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藝術領域興起「太陽係葬禮」主題創作,用全息影像演繹恒星死亡的美學。
這一文明階段的終極命題,或許不在於找到替代能源,
而在於重新定義「存在」本身
——當人類學會在黑暗中創造光明,真正的文明才真正誕生。
從當年開始,地球人類文明跨入恒星紀元年,
全球科技相當發達,人類的星際飛行器已經進入外太空1000億光年,
已經跨出太陽係更深遠的宇宙星空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