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派遣這類強化人作為先遣隊,他們能承受99已知宇宙射線。"
日英法德技術補充提案
日本:"采用微型黑洞推進器的納米探測器群可率先抵達,
就像公元6036年總統選舉的高精度票數統計係統,
百萬個探測器通過量子糾纏實時回傳數據。"
英國:"必須遵守《星際接觸第一守則》,
建議搭載跨文明語言學ai,參考複活節島古文字破譯模型。"
法國:"藝術基因庫不可或缺!攜帶地球文明全息檔案,
包括從原始洞穴壁畫到量子藝術的340億件作品。"
德國:"根據暗能量分布模型,需重新計算航線上的空間曲率,
現有躍遷坐標誤差率可能高達0.003..."
經過大家多方討論,總結如下:
技術矛盾焦點
能源需求:美國方案需消耗整個獵戶旋臂的暗物質儲備約1056焦耳)
時間悖論:俄羅斯方案將導致探測器的相對論時間膨脹達到1
倫理危機:日本納米機器人可能觸發銀河級灰蠱災難
政治博弈:中國提議的探針雲包含隱性文明評估係統
【技術細節】
星際距離:1500億光年暗物質曲速引擎理論值)
探測設備:第12代偵察艦隊搭載暗能量傳感器)
通訊延遲:實時全息投影通過量子糾纏中繼站)
【倫理爭議】
法國代表:"是否該先與該星球原住民溝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德國代表:"建議啟動《星際接觸公約》第23條"
俄羅斯代表:"他們連電磁波都沒有,可能處於青銅器時代"
【技術挑戰】
能源:需要1000年持續輸出的戴森球級能量
導航:需穿越12個暗物質漩渦帶
生存:人類基因改造需適應0.98g重力環境
【未來展望】
美國代表:"這將是28世紀的"新大陸",但需要《星際馬關條約》式協議"
中國代表:"建議成立"地球聯邦星際委員會",采用區塊鏈式決策係統"
日本代表:"我們的水下城市技術可改造該星球海洋生態"
【鏡頭語言】
特寫:張韻博士的防護服左胸繡著"嫦娥工程7000"字樣
全景:環形會議室外的太空港,曲速飛船正在充能
轉場:星雲圖中的k7856突然閃爍,全息投影出現數據亂碼。
注:該場景融合了曲速引擎、量子通訊、生態改造等科幻元素,
通過各國代表的微表情和動作細節,暗示28世紀的星際政治格局。
建議在影視化時采用動態粒子特效呈現星雲圖,用冷色調燈光突出太空艙的金屬質感。)
決議形成
經過72小時量子糾纏會議主觀時間感知壓縮為7.2分鐘),最終通過《跨維度探測公約》修正案:
采用中國探針雲框架+德國真空加密技術
嵌入英國倫理監管ai核心
在俄羅斯設計的加速軌道部署
由日本維護時空校準係統
設立印度主持的文明接觸委員會
各國代表的全息影像逐漸淡出時,星圖標記突然閃爍出主動響應信號
——暗示該坐標文明可能已觀察地球文明數千年)
喜歡我眼中的宇宙世界請大家收藏:()我眼中的宇宙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