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幾十萬人口的都城,想要找個人還是難……
正當李從嘉想要放棄的時候,馬成達卻有個消息,說東坊市有個叫趙普的教書先生,主要以教授蒙童為主。
李從嘉也抱著試一試的心思,去看看他。
陽光明媚的一個上午,位於長安城東的一座簡陋書院內,傳來了朗朗讀書聲。
這是一座由幾間草屋組成的小小學堂。
屋外栽種著幾株桃花,微風輕拂,花瓣隨風飄落,增添了幾分詩意。
屋內,一名三十歲上下的青衫男子,正端坐於一張古樸的木椅上,麵前擺放著一卷書冊。
一群大約七八歲的孩童圍坐在他周圍。
趙普輕輕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今日的授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開蒙要訓》!”
李從嘉恰在此時來到書堂旁邊,聽著朗朗讀聲。
此時還沒有《三字經》、《百家姓》,這種後世最常見的開蒙讀物,那是宋朝人編寫的。
唐朝蒙童學的讀物主要是《開蒙要訓》和《孝經》。
書聲琅琅,孩童們正在學習各種經典。
其中有一位幼童讀完書後,問道:“趙先生,《孝經》中關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小幼童問道:“既然身體是父母給的,那如果為了這正義,需要犧牲自己,這是否就違背了孝道呢?”
那青年先生聞言,有些怔怔無言。
呆立良久,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幼童。
李從嘉在窗外看著這一幕,心道:“這個半吊子的教書先生,怎麼一個小孩還給他問住了。”
在科舉考試就有問對考驗。
經義對答,作為一個教書先生,必會的一項能力。
這種針對《孝經》的解釋,可以引用各種學說來給這個幼童解釋。
李從嘉隨口就能編出好幾個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舍生取義,為君子大義而舍小義,自然可以。”
可是這趙普卻遲遲沒有回話,隻是一遍遍的默念著。
與後世掛在黑板上的半桶水的老師差不多,一樣菜雞。
趙普看著那雙求知若渴的眼睛,緩慢的組織語言說道。
“孝道確實是為人子的基本行為規範,但在國家危難之際,為了更大的利益,有時個人的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那幼童聽先生講著,又連續問了好幾個問題。
每次趙普都是含糊不清,思考良久才給出回答。
完全沒有口若懸河,那種教書先生的本領。
連旁邊的馬成達這個武夫聽了都覺得有些無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