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大戰開始,白甲軍
晨曦初露,嶽州城門大開!
李從嘉率一萬精兵浩浩蕩蕩出發。
隊伍前列是騎兵,馬蹄鐵與石板路碰撞發出的清脆聲響在靜謐的清晨中回蕩,騎士們身披重甲,手持長槍,威風凜凜,如獵豹般矯健,隨時準備衝鋒陷陣。
緊隨其後的是盾兵方陣,他們步伐整齊,每一步都似在地上砸下深深的印記。
巨大的圓盾高高舉起,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移動壁壘,上麵繪有仙林工坊,鐵錘的標誌,展示著工匠們的榮譽。
再後麵是弓兵隊列,這些精準的射手們背著滿弦的長弓,箭袋裡裝滿了鋒利的箭矢。最後則是槍兵,長長的槍杆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士兵們眼神堅定,嚴守紀律。
一萬急行軍,猶如鋼鐵洪流,洶湧向前。
李從嘉率領先鋒軍出發,副將張璨、秦再雄,親衛將領軍李元清、馬成達,隨行在身側。
行軍過程中,無論是穿越密林還是跨越河流,每個士兵都嚴格遵守命令,保持隊形不亂,展現了極高的軍事素養和戰鬥意誌。
就這樣,在李從嘉的帶領下,這支威武雄壯的大軍向著光州進發,仿佛一道不可阻擋的鋼鐵洪流,即將迎接新的挑戰。
盧郢、馬成達等人則是率領大軍,在正月初五出發。
李雄、梁延嗣則是晚些日子從水路出發。
兵分三波,李從嘉先鋒軍宛如潛入茫茫大海中的小魚,隱匿行蹤,悄然而去。
當大軍抵達鄂州時,李從嘉根據預先製定的戰略部署,開始分散部隊,讓兵卒全都在盔甲上糊上白紙,偽裝成民間起義的白甲軍,穩步向前推進,直指光州地界。
白甲軍自來就有,當時南唐以茶鹽攤派給農民,而強征粟帛,稱為“博征”。
又在淮南設立營田加強剝削,農民已經無法忍受,有些起義反抗苗頭,至公元956年周軍進占淮南,又燒殺搶掠,血流百裡,農民相聚山澤,建立堡壁,反抗周軍。
他們以農具為兵器,積紙為甲,自稱為白甲軍,還有很多白甲軍就是打散的軍卒,變成了土匪強盜。
若是是向著南唐,也不儘然,畢竟被南唐盤剝多年,但是和周賊絕對是死仇。
光州城在淮河邊上,光州地域內,山崗和水脈縱橫,南部、東南部為淺山丘陵區,幾十裡就有一處匪徒,此時各地都是反抗之人。
大周軍隊王審琦,不能全數剿滅,但是在光州城附近蹦躂的幾處山匪也被他消滅殆儘,從鄂州出發,路過龍山湖地區,名義上就已經被大周軍掌控,其他地區還歸屬南唐。
在兩國交戰的前線,縣衙官吏早已經跑空了,整個縣城中沒剩下什麼人。
李從嘉率軍跨過龍山湖地區,奔著光州城而去,距離光州城外不足五十裡之地有一處杏山,李從在此處安營紮寨。
光州城外有少許駐軍,分散在各個縣城,李元清打探好消息後,李從嘉派遣人馬,偽裝成白甲軍,向小股團練駐軍發起攻擊。
正月中旬,天氣寒涼,冷風刺骨,光州城外的田野被一層薄雪覆蓋,宛如銀裝素裹的世界。
後周大戰還沒有全麵展開,這群大周士卒駐紮在光山縣,拱衛光州城四方安寧也負責及時向主城反饋情報。
畢竟他們雖然通知了光州主要縣城,但是總有白甲軍作亂,所以這縣城中駐紮數百大周士卒,保衛地方安寧。
北方士卒壯碩很多,能留在此處駐守光山縣也都是大周老兵,五百餘人,一營之數。這裡的士卒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兵,經驗豐富,作為前線為守軍。
這一日,營長張德明當差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