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名字,他當然不陌生。
實際上,作為老師最後招收的學生,又是繈褓中就流落在外被抱回張家的孤兒,張白山幾乎是在所有師兄們的眼皮底下一點點長大。
在老師無暇顧及的時候,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帶過孩子,對這小子怎麼都算知根知底。
也是因此,後來發生的那些事情,傳到張海客耳中時,他第一反應幾乎是難以置信。
如果說,戰爭中投奔張啟山,還可以說是為了國家大義,為了胸腔熱血而投身其中,可以理解。
那麼戰爭勝利後的那些事情,簡直生動詮釋了一個人怎樣變得欲令智昏的。
先是莫名其妙改名,白山變日山,硬生生把老師給的名字抹消歪曲,難聽又古怪。
隨後,更是跟張啟山一起發動了“尋找張起靈”的計劃,又暗中發出密信,吸引老師前往。
其後老師不知遭遇什麼,一去不返,滯留多年。
直到族長都坐不住,聯係之後決定親身前往,結果自己也陷在了裡麵……後麵的事情,張海客原本也是雲裡霧裡。
也就是幾十年後的現在,或者說近期,綜合當年小哥的隻言片語與張海樓的斷續透露,才拚湊出一個大概的事件經過。
當年,小哥去了張啟山那邊後,發生了一些事情,也許是某些危險的預兆,導致他下定決心把老師送離避險。
在張海樓的接應下,老師離開後再度進入青銅門。
十年後,老師獨自離開長白山,不知從哪裡得知小哥那邊出了意外,於是千裡奔襲,救人出來,跟張啟山決裂,然後自己獨自離開以引開追兵,並就此失蹤。
追根溯源,事情皆因當年的張白山一封書信而起。
並在其後的一係列計劃中,始終站在張啟山那邊,或是推波助瀾,或是袖手旁觀,總之,完全坐看了小哥和老師先後遇險。
張家失陷於陰謀旋渦的中心,這小子也頭都沒冒。
如此回溯起來,張海客怎麼可能對這個陰影中的罪魁禍首之一有什麼好臉色?
他和張海樓的看法差不多——那就是忘恩負義的叛徒。
原本都是對這人刻意避開不提的,一是對此人早已失望至極,不願多提;二也是,不想讓現在已經失憶的老師再回想起傷心事。
如今被直言問起,避無可避,乾脆一股腦全說了出來。
“都過去了。”
覷著青年似乎難以置信而恍惚怔愣的神情,張海客頗為心疼,急忙幫忙拍背順氣。
“……張啟山已經死了,那小叛徒也早沒了消息,這些年族長也在漸漸好轉……您消消氣,千萬彆再為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傷神,不值當的!”
張從宣看著麵板上高達98的認可度,一時竟不知該說什麼。
小號的認可度,可以跟信任值畫等號的。
但無論怎麼稱呼,這一定是正麵情感才對,如此高的數值,也會存在背叛嗎?
但回顧了一番之後,青年不禁微微蹙眉。
戰爭爆發後,讓白山去張啟山那裡,本就是他預定的計劃。
這既是磨煉,也是監視。
這點,本來就是若有若無跟白山透露過的,自己學生對此並無異議。
改名這件事的確蹊蹺,但既然自己過去後都沒說什麼,其中說不得另有隱情。
之後二十年來的銷聲匿跡,也很有疑點。
最重要的是……
“他若是當真做了這麼多事情,我與你通信或與海樓見麵時,竟沒宣告斷絕關係嗎?”張從宣疑惑相詢。
畢竟,聽起來自己也沒跟張啟山客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