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五月下令出征,至七月底,鄧艾薑維率破虜軍擊破宇文部,馬超率西涼鐵騎平定突禿發部。
兩路大軍進展順利,於八月底,共同絞殺拓拔部!
兩路大軍東西對進,兩翼夾擊,三路大軍三麵圍堵,最終將拓跋部及散落的鮮卑族群三十餘萬人壓縮在陰山以北,戈壁以南。
劉備雄心大壯,慕容部,宇文部,禿發部都已平定。隻要此戰將這三十餘萬人拿下,鮮卑便再無翻身之機!
劉備本欲下令,命大軍絞殺一切敢於反抗之人。寧可殺錯,絕不能放過,要徹底將鮮卑複仇的種子扼殺在搖籃之中!
諸葛亮當然不同意劉備的意見,殺戮不能帶來和平,或者說殺戮不能帶來永久的和平。
前世他為何在那緊張的時間中,還一味七擒七縱孟獲,為的就是徹底收服南人之心,以求其永不叛亂,保南疆穩定。
今生他領兵下南中,雖未七擒七縱孟獲,但也未在南中多造殺戮。
大肆的殺戮可以威服人心,帶來一時的安定,可複仇的種子會深深種下。
不過此次重創,鮮卑至少二十年內不可能恢複。
可二十年後呢?
二十年後主公恐怕已經離世,他也老邁無用。
這些境外遊牧之族,向來是中原王朝強盛便能壓製,製衡,一旦中原王朝進入衰弱,便大舉南下,肆意侵略。
且其族遊居本性,廣袤無際的草原上分散零落,極難管轄。
二十年後,君主庸弱,朝廷強盛,雖難以入侵中原,卻實力悄然恢複。
再過些年,就會再次形成滔天之禍!
但諸葛亮也清楚,一味的和平政策也是不可取。
這些人民風彪悍,極其信仰神明,其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特性,要想讓其歸順無異於讓其改變信仰,抹滅民族。
欲滅其種,如何讓人安心臣服!
諸葛亮傳令各軍,凡遇鮮卑騎兵抵抗,一律斬殺。
勿傷其老弱,願意投降者,保證其安全,不許侮辱,打罵。
關羽趙雲所統帥的十萬邊軍繼續向北推進,與西涼鐵騎,破虜軍共同圍獵拓跋部。
至九月初,三路大軍連戰連勝,拓跋部主力被全部殲滅。
三十餘萬鮮卑部族,被全部俘獲。
“哈哈哈”
龍帳之內回蕩著劉備欣悅的笑聲。
劉備高興的對諸葛亮說道:“孔明,自五月出兵,四個多月以來,我軍連戰連勝!”
劉備的語氣中帶著欣慰和興奮,“此戰之後,鮮卑再無力與我大漢抗衡!”
“朕已傳命鄧艾薑維及馬超他們,各自率軍休整十日,補充糧草軍械。”
“休整完畢後,他們率騎兵繼續向北追擊!尋找鮮卑殘餘部族決戰。”
繼續深入草原是一件難度極大且極危險的事情。
繼續向北深入,後方糧草便再難以為繼。更加之,茫茫草原,一旦失去方向,數萬大軍將有葬身荒漠之險!
有諸葛亮在身邊,劉備思慮的更加周全一些。
“重金之下必有動心者,朕已經令人收服了多個鮮卑族人,可用作大軍向導。”
諸葛亮微笑點頭,這樣一來便能保證大軍不迷失方向,速戰速決。
“鮮卑主力被殲滅,繼續向北追擊,能找到殘部決戰最好。找不到也沒什麼。”劉備淡然說道。
劉備仰首挺胸,神態張揚,“朕已明確告訴鄧艾,薑維及馬超,他們可以找不到鮮卑殘部,但一定要登上狼居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