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內容來源於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世人皆以為,佛陀乃天降聖人,生而神異,具大神通。
然則,佛陀亦曾為凡人。彼時,他有父母,亦有妻兒,更有人世間的愛恨悲歡。
世尊並非神靈,而是人,是與你我一般,有血有肉,有情有欲之人。
此言,或許令你驚詫。更令人驚詫的是,佛陀在證悟之前,亦曾彷徨,亦曾苦痛,甚至險些舍棄。
究竟是哪三段曆程,令佛陀曆儘劫波,卻又終成大道呢?
很久很久以前,在古印度一個叫迦毗羅衛的小國,有一位太子名叫悉達多。
他擁有無數人夢寐以求的一切:尊貴的地位,無儘的財富,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可愛的兒子。
按理說,他應該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悉達多的內心卻總是充滿了疑惑。
一天深夜,悉達多凝視著熟睡的妻子和孩子。
他想:“我擁有這一切,可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一個念頭在他的腦海中閃現:我要離開這裡,去尋找答案!他輕輕地起身,離開了王宮。那一年,他29歲。
離開王宮後,悉達多開始了艱苦的修行。他跟隨著當時的苦行僧,嘗試用各種極端的方法來折磨自己的身體。
他每天隻吃一粒米,甚至連續幾天不進食。他瘦得皮包骨頭,仿佛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
一天,悉達多在河邊打坐。他餓得頭暈眼花,一個踉蹌,跌倒在了地上。
他覺得自己快要死了。這時,一位牧羊女出現了。她給了悉達多一碗乳粥。悉達多喝下乳粥,感覺自己又活了過來。
他開始思考:“這樣折磨自己的身體,真的能找到解脫之道嗎?”他想起了一把琴。
琴弦繃得太緊,會斷;琴弦太鬆,又彈不出聲音。修行,或許也是如此。不能太極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就是“中道”。那些苦行僧們不能理解悉達多的做法。他們認為他背叛了苦行,紛紛離去。
悉達多繼續前行,來到了一棵菩提樹下。他在樹下靜坐,發誓:“若不能證得無上菩提,我絕不起身!”
他這一坐,就是七天七夜。這七天七夜裡,他的內心經曆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傳說,天魔波旬為了阻止悉達多成佛,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先是化作悉達多的父親,一位老國王
老國王滿臉悲傷地對悉達多說:“孩子,你拋棄了王位,拋棄了家庭,你有沒有想過我的感受?你這樣做,太自私了!”
悉達多看著眼前的父親,心中充滿了愧疚。但是,他知道這隻是幻象。
他堅定地說:“父親,如果我不能找到解脫之道,您和所有眾生都將永遠在苦海中沉淪。我必須找到這條路!”幻象消失了。
波旬又化作了各種妖魔鬼怪,想要恐嚇悉達多。可是,悉達多就像一座大山,紋絲不動。他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
第七天晚上,波旬使出了最後一招。他化作悉達多的妻子——美麗的耶輸陀羅,還抱著他們剛出生的孩子。
耶輸陀羅淚流滿麵,哀求道:“悉達多,你真的忍心拋下我們母子嗎?你是一位父親,一位丈夫,你怎麼能這麼狠心?”
孩子也放聲大哭,一聲聲都像針一樣刺痛著悉達多的心。他的心開始動搖了。
他看著眼前的妻兒,這是他最割舍不下的牽掛。
“難道我真的錯了嗎?為了追求虛無縹緲的解脫,拋棄自己的家庭,這樣做真的對嗎?”悉達多的內心產生了劇烈的掙紮。
就在這時,他突然想起自己出家前,百姓們在王宮外遭受的苦難,想起他們生老病死的痛苦,想起整個世界都在輪回中受苦。
一個念頭突然閃過他的腦海:“我出家修行,不正是為了解救眾生於苦海嗎?如果我因為個人的小愛而放棄,那麼眾生的大苦又該如何解脫呢?”
他緩緩地閉上了眼睛,不再去看眼前的幻象。他的心,逐漸平靜下來。
他開始思考,自己究竟在執著什麼?是親情嗎?是責任嗎?還是世俗的觀念?
他想起自己曾經擁有的一切,那些所謂的榮華富貴,那些所謂的親情愛情,難道這些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嗎?
這些真的如此重要嗎?比起眾生的苦難,比起生老病死的輪回,這些真的那麼重要嗎?
如果我不能證悟,那麼世間所有的人,無論他們是誰,都將永遠在輪回中受苦。
我今日的離去,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所有的人。想到這裡,悉達多的內心豁然開朗。
他明白了,自己真正要舍棄的,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執念。
這些執念,就像一道道枷鎖,將我們牢牢地困在輪回之中。
隻有放下這些執念,才能真正地解脫出來。這個念頭,也徹底粉碎了波旬的幻境。
就在這一瞬間,他突然感到一陣輕鬆。仿佛有一股清涼的風吹過,帶走了他所有的煩惱和執著。他感到自己的心,從未有過的平靜和喜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