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趙匡胤會對道人劉若拙情有獨鐘呢?
據《太清宮誌》所載:“五代之時,後唐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道人劉若拙宛如一隻翩然的仙鶴,自蜀地翩翩而來,飛抵嶗山太清宮,拜訪李公守中子(名道李哲玄)。二人相談,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契合無比,劉若拙遂決定在此駐足停留。”這位雲遊多年、踏遍中國道教名山的劉若拙,來到嶗山後,仿佛被這方山水施了魔法,再也不願離去。他猶如一位辛勤的園丁,精心主持整修了太清宮,又親手修建了上清宮和上苑宮(今太平宮)。
當初,劉若拙為探訪師叔而來,他如同一隻自由的飛鳥,雲遊四海,最終於後唐同光二年降臨嶗山。此次前來,他是為了拜訪哲虛道長的師弟、自己的師叔李哲玄。在太清宮三清殿,劉若拙與這位年近八十,卻鶴發童顏、聲如洪鐘的師叔交談甚歡,如癡如醉。當聽聞嶗山那獨特的自然環境對修行大有裨益時,劉若拙心中便萌生出在此長久停留的念頭。他猶如一位虔誠的信徒,聽從了師叔的建議,在太清宮對麵臨海的山坡上築起一座茅庵,獨自在那裡潛心修行。
那時,嶗山猶如一頭凶猛的巨獸,虎狼時常出沒傷人。劉若拙卻似一位英勇無畏的勇士,以其過人的武藝和精湛的氣功,勇驅虎狼,為民除害。自此以後,上山采藥、伐木的山民再也無需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百姓對他的功德感恩戴德,為他修行的茅庵獻上一塊牌匾,上書“驅虎狼庵”,後來簡稱為“驅虎庵”。而劉若拙的事跡也如春風般在當地傳播開來,李哲玄仙逝後,劉若拙入主太清宮,成為眾人敬仰的道長。,明末《嶗山誌》中記載他“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衣弊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爐,夏不扇。”這裡特彆要提的是“不自知其年”,這並非是故弄玄虛,而是有“道家不言壽”的道規,即要求修道之士要忘掉自己的年齡,不應以年齡長短為憂,隻要勤苦修行,功德圓滿即能超出時間的限製,所以“見麵論道不言壽”沿習成規。華山偶遇趙匡胤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對道教有濃厚的興趣,聽聞劉若拙修道高深,便召他入京與其談玄論道,不僅敕封他為“華蓋真人”,還撥款為劉若拙在嶗山修建上清宮與太平宮,作為道場。這世上的道人千千萬,為什麼趙匡胤會獨對劉若拙青睞有加?據說,除了劉若拙的聲名遠播,兩人曾在趙匡胤發跡前就有過一麵之緣。如今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劉若拙與趙匡胤曾在太華山(指華山)相見,而且趙匡胤的身邊還陪著他的軍師趙普。當年,劉若拙去太華山拜訪陳摶老祖,在途中與二人相遇,聽說兩人也是上太華山尋陳道長的,三人便同行上山。快到山頂時,他們看到在古鬆下的大石頭上坐著一位老道士,正與一個年輕道士對弈,於是便湊上前去,隻見老道士一步失誤,把一盤眼看要贏的棋走輸了。後來,其名簡稱為“驅虎庵”。而劉若拙的事跡恰似那春風,在當地迅速傳播開來。李哲玄仙逝後,劉若拙入主太清宮,成為了眾人敬仰的道長。明末《嶗山誌》中記載他“丹顏皓首,不自知其年,衣弊衣,取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爐,夏不扇。”這裡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不自知其年”,這並非是故弄玄虛,而是因為有“道家不言壽”的道規,即要求修道之士忘卻自己的年齡,不應以年齡長短為憂,隻要勤苦修行,功德圓滿便可超越時間的限製,故而“見麵論道不言壽”成為了沿襲的成規。
華山偶遇趙匡胤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當了皇帝的趙匡胤對道教有著濃厚的興趣,聽聞劉若拙修道高深,便召他入京與其談玄論道,不僅敕封他為“華蓋真人”,還撥款為劉若拙在嶗山修建上清宮與太平宮,作為其道場。
這世上的道人多如繁星,為何趙匡胤會對劉若拙情有獨鐘呢?據說,除了劉若拙聲名遠揚,兩人在趙匡胤發跡前就曾有過一麵之緣。如今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劉若拙與趙匡胤曾在太華山(即華山)相遇,而且趙匡胤的身邊還伴隨著他的軍師趙普。當年,劉若拙前往太華山拜訪陳摶老祖,在途中與二人邂逅,聽聞兩人也是上太華山尋覓陳道長的,三人便結伴同行上山。臨近山頂時,他們望見在古鬆下的大石頭上,坐著一位老道士,正與一個年輕道士對弈,於是便上前圍觀。隻見老道士一步棋走錯,將一盤眼看要勝利的棋局輸掉了。
趙匡胤一見,頓時急了:“這棋怎能如此走法!關鍵一步走錯,竟將大好江山拱手相送!”老道士卻不慌不忙地抬起頭,看著趙匡胤,慢悠悠地說:“敢問這位壯士,莫非也精通棋藝?”“雖稱不上高手,但贏你綽綽有餘。”趙匡胤自信滿滿地回答。“既如此,壯士可敢與貧道對弈一局?”趙匡胤哪經得起老道士這般挑釁,一把推開年輕道士,便一屁股坐到了棋盤邊:“大丈夫出入沙場,連死都不怕,難道還會怕一盤棋?”老道士也不急於下棋,捋著胡須說道:“既然壯士如此豪爽,不如添點彩頭,如何?”趙匡胤一聽要下賭注,頓時興奮起來,忙問賭什麼。老道士說:“就以這太華山為彩頭吧,如果貧道輸了,壯士在這山上的吃、住、遊行,全由貧道負責;如果壯士輸了,那就得寫一張字據,證明太華山歸我所有,與壯士再無關係,可否?”趙匡胤聽了,心中暗自竊喜:“這老道士可真傻,太華山本就在你這裡,就算我輸了,也毫無損失。”於是,他爽快地答道:“行,就按你說的辦。”然而,棋局一開,趙匡胤便感覺如陷泥沼,步步受限,沒一會兒工夫,三局皆輸。老道士仿佛早已成竹在胸,迅速掏出紙筆遞了過來。願賭服輸,趙匡胤隻得老老實實地在紙上寫下:“太華山為道家所有,與我無關”,隨後又簽下了自己的大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