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之上,有一處美麗而寧靜的地方——山東省五蓮縣南部的一個小村莊,它隸屬於街頭鎮。從五蓮縣人民政府駐地出發,沿著蜿蜒的道路前行15千米左右,便能抵達這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村落。
村莊背倚著雄偉的馱兒山,其西麓之下便是村民們世代生活的家園。一條寬闊的222省道穿村而過,將村子一分為二。整個村莊地勢獨特,東西兩邊高聳,中間則略顯低窪,宛如一隻巨大的長形簸箕。遠遠望去,房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形成了一片獨具特色的長方形聚落。
村莊東邊緊鄰著於家林溝,那裡綠樹成蔭,溪水潺潺;西邊延伸至西徐溝,溝邊芳草萋萋,野花綻放;南邊依靠著北西峪,山巒起伏,景色迷人;北邊連接著坊子北山,山勢巍峨,給村莊增添了幾分莊嚴肅穆之感。這片土地總麵積達742平方千米,承載著1975位勤勞善良的村民在此繁衍生息。
據曆史記載,早在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丁氏一族便從日照縣濤雒遷徙至此,並在這裡開設店鋪營生。由於當時店內設有一扇寬敞大氣的方門,人們便稱之為“坊店”。久而久之,這個村莊也因其店名而得名為“坊子”。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孔、許、厲等姓氏的人家也相繼遷居於此,但村莊的名字卻一直保留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山東濰坊還有一個叫做坊子的地方,所以這裡又被稱為“南坊子”,以示區彆。
此外,這片富饒的土地下還蘊藏著豐富的花崗岩礦產資源,這無疑為村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機遇。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勤勞雙手,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出了屬於他們的美好生活。厲應九,生於1846年,卒於1907年,彆號“大莊客”,乃坊子村人士。時間回溯到1898年11月在那個寒風凜冽的時節,厲應九挺身而出,振臂一呼,成功地動員了多達兩千餘名滿懷義憤的農民兄弟,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洋教鬥爭浪潮。他們如洶湧澎湃的洪流一般,勢不可擋地衝進了後街頭教堂,一舉擒獲了那作惡多端的德國傳教士薛田資。
此後,厲應九率領著這支英勇無畏的隊伍,毅然決然地登上了馱兒山,並在此豎起大旗,安營紮寨,誓與前來圍剿的清兵展開殊死搏鬥。他身先士卒,指揮若定,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和頑強不屈的鬥誌,一次次擊退了清兵的進攻。然而,敵我力量懸殊,經過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戰鬥,1903年5月,山寨終被清兵攻破。但幸運的是,厲應九在廣大農民群眾的舍命營救下,得以化險為夷,成功脫險。
再來說說這坊子村,它坐落在街頭鎮駐地西北方向約36公裡之處,依偎在駝兒山西麓的懷抱之中,緊鄰著222省道的兩側。整個村莊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座落在東西地勢較高、中間相對低窪的地帶,呈現出一個規則的長方形聚落形態。
據相關考證得知,早在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的時候,丁氏家族從日照縣的濤雒遷徙至此,落地生根。起初,他們以開設店鋪為生,由於店中設有一扇寬闊大氣的方門,因此這家店鋪被稱為“坊店”。後來,村子也因這店的名字而得名“坊子”。又因為在如今的濰坊市也有一個名為坊子的地方,所以這裡有時也會被稱作“南坊子”以示區彆。隨著時光的推移,孔、徐、厲等姓氏的人們也陸續遷居而來,但坊子村這個名稱卻一直沿用至今,未曾改變。
駝兒山起義
在曆史悠久的華夏大地之上,有一個名為坊子村的地方,這裡深藏著一段令人熱血沸騰的光輝歲月。早在撚軍起義風起雲湧之時,那股洶湧澎湃的浪潮便如春風般吹拂進了坊子村,點燃了農民們心中反抗清王朝統治的熊熊烈火。
坊子村裡,有兩位英勇無畏的農民領袖——孔廣漢和徐永煥。他們挺身而出,高舉“殺官清霸、為民除害”的大旗,振臂一呼,迅速集結起30餘名誌同道合的鄉親們。這群義士懷揣著正義與勇氣,毅然決然地衝向那些欺壓百姓、魚肉鄉裡的不法地主開設的當鋪。他們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其洗劫一空,把奪來的財物分發給窮苦大眾,讓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與希望。不僅如此,孔廣漢和徐永煥還頗具遠見卓識,暗中與撚軍取得聯係,彼此呼應,共同對抗腐朽黑暗的清政府。
時間來到清朝穆宗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與籌備,孔廣漢和徐永煥再次召集了100多位心懷壯誌的農民兄弟,相聚於上官家溝北麵的一座山上。這座山高聳入雲,雲霧繚繞間仿佛隱藏著無儘的神秘力量。山上矗立著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廟,為眾人提供了暫時的棲息之所,也使得大家在吃住方麵稍感輕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