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石場“人工天河”
提起”人工天河“,大家自然就會想起紅旗渠。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稱之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奇跡。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紅旗渠是毛澤東時代林州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創造的一大奇跡,全長1500公裡的紅旗渠,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曆史。
五蓮縣石場鄉隱藏著一條被譽為“人工天河”的偉大水利工程——石木子水庫南北乾渠。時光倒流回來1973年,那時我正在讀高中,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語文老師滿懷激情地帶領著我們全班同學,踏上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參觀北乾渠的局部。
那個上午仿佛被時間定格,成為了我記憶深處永不褪色的畫麵。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渠道前行,耳邊傳來潺潺流水聲,宛如大自然演奏的美妙樂章。渠道兩旁的山坡上,綠樹成蔭,野花綻放,散發著迷人的芬芳。
回到學校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於是決定以小標題的形式撰寫一篇長篇通訊,名為《參觀北乾渠》。通過文字,我詳細記錄了所見所聞,希望能將這份震撼與感動傳遞給更多的人。
而關於南乾渠,同樣有著難忘的經曆。老師不僅帶我們目睹了幾噸重的渡槽如何借助絞磨從地麵緩緩升起,然後在空中精準地安裝到高達幾十米的橋墩上,這一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為了支持水渠建設,我們甚至親自前往距離學校數華裡之外的山上砸石子。儘管汗水濕透了衣衫,但每個人都乾勁十足,心中懷揣著對這項偉大工程早日完工的熱切期盼。
回首那段歲月,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勤勞勇敢且富有智慧的石場人民齊心協力、眾誌成城。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這片崇山峻嶺之間修築起長達數十公裡的石木子水庫南北乾渠。要知道,在當時那樣艱苦卓絕的條件下,一個人口不足三萬的山鄉(當時稱為石場公社)能夠完成如此宏偉壯觀的工程,實在是令人驚歎不已!
如今,當再次凝視這條“人工天河”時,心中湧起的不僅僅是對過去歲月的懷念,更是對那些無私奉獻的先輩們深深的敬意。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才使得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讓數萬畝良田得到充足的水源灌溉,從而孕育出豐收的喜悅。
懷著對建設者們那深深的、如滔滔江水般連綿不絕的無限敬意,在2018在那個寒冷刺骨的冬季裡,我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征程。曆時整整兩天,我一路披荊斬棘,穿越重重險阻;跋山涉水,跨越道道難關,終於將全部的乾渠都儘收眼底。這一路走來,我的內心可謂是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遙想當年,石木子水庫於1959年的隆冬時節正式破土動工修建。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艱苦奮戰,最終在1961才得以全部竣工。而這段時光,恰恰正處於我國國民經濟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啊!那時節,物資匱乏,生活艱辛,但無論是身強力壯的男子,還是看似柔弱的女子,他們全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項浩大的工程之中。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他們就憑借著自己的雙肩和雙手,一擔又一擔地挑起沉重的土石,一步又一步地艱難前行。甚至很多時候,他們都是餓著肚子在勞作,但卻毫無怨言。就這樣,靠著眾人齊心協力,硬是築起了這座高達數十米的巍峨大壩。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此後的歲月裡,由於各種各樣錯綜複雜的原因,這裡始終未能建設起一條像模像樣的水渠來。如此一來,這座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成的水庫,也就未能充分發揮出它原本所應該具有的巨大效益。一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受到那舉世聞名的紅旗渠精神的強烈感召,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熱火朝天的水利建設大浪潮。就在這個時候,石木子水庫兩條乾渠的建設工作也順勢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階段。
乾渠從石木子水庫開始,穿梭於山嶺間,到現在的黑虎山射擊場駐地北部,一分為二,一條經幾十米高,長近200米的渡槽跨河向西北山嶺挺進,經嶽疃西山向北,石場南山向西,經後坪頭東山到達前坪頭東部、南部山嶺,過地下涵洞,跨越數百米長的天塹到達大王莊村後山嶺,全長20多華裡。沿路溝壑很多,山嶺陡峭,有些地段必須經過花崗岩區域,修建時采用地下挖掘,建橋渠與沿山砌牆幾種方式施工,工程量可想而知。特彆是修建在前坪頭村南山上的那段,山勢陡峭,運料施工極其艱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