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的造紙術,雖然已經趨於成熟,但是在材料的選取上和後世的那些紙張材料相去甚遠。
所以無法大規模的推廣,這也導致到現在為止,紙張還是一種很昂貴的東西。
並且因為其容易損壞的原因。
在如今這個年代,跟竹簡的性價比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麵上。
劉諶雖然也不知道具體的紙張製造材料,但不妨礙劉諶知道大概的方向。
無非就是找一些含纖維量多的樹木來一點一點的試驗罷了。
隻要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紙張的產量就會大大提高。
知識的傳播也就會陡然加快。
至於紙張容易損壞,不易保存的問題。
劉諶根本不就怕。
因為印刷術劉諶同樣也知道。
造紙術加印刷術,書籍就會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
隻要書籍產的足夠快,損壞還是問題嗎?
所以劉諶在離開學堂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先去尋找製作紙張的材料。
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樹木和富含纖維的草類。
國家機器的好處就在這裡,隻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早晚都能找到正確的路。
在劉諶尋找製作紙張的新材料的時候。
永安羅憲也派人護送一大批的上庸百姓到達成都。
當初羅憲得到劉諶的命令是儘可能的搶錢、搶糧、搶人口。
不過這個錢糧肯定不是從普通百姓那裡搶掠。
亂世之中,人命如草芥,再加上魏國那種苛刻到了極點的賦稅。
老百姓手裡哪有什麼餘糧?
所以劉諶的真正目標是上庸府庫裡的錢糧。
進入上庸之後,羅憲便按照劉諶的旨意第一時間衝到府庫之中洗劫錢糧。
同時也儘可能多的遷走上庸城中的百姓。
這也是為什麼陸抗在聽到羅憲搶錢搶糧的時候憤怒的原因。
隻是沒想到石苞在回來之後,會對上庸地方上進行劫掠。
所以這些達到成都的百姓,除了第一批被羅憲保全了浮財和家小外。
還有不少為了躲避魏兵屠殺和搶劫而自動跑到永安的上庸百姓。
而這些後來逃到永安的百姓大多數都在魏軍的屠殺下家破人亡。
人是最害怕被比較的。
那些第一批被劫走的百姓看著後來的那些人的慘狀。
心中不由得暗暗慶幸。
若是自己沒有被大漢劫走的話,恐怕這會兒自己也得家破人亡。
而且因為是居住在上庸城中的原因,恐怕連逃命的機會都不一定會有。
所以這些人不僅對大漢的怨氣一掃而空,甚至還對大漢產生了感激。
至於剩下的那些人,也不會怪入侵上庸的漢吳兩國,隻會怪劫掠自己的魏國。
同時也對收留自己的大漢心存感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