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在賈充的建議下。
向吳國再次派出使者,想要和吳國商議兩國交好事宜。
這件事自然瞞不過掌控西陵到廣陵一線的陸抗。
而陸抗在得知司馬昭死後,反應和劉諶差不多。
覺得司馬昭死的實在不是時候。
因為此時孫皓在建業已經初顯暴虐之象。
多有宮人被其虐殺而死。
合肥一敗,本就招致朝中文武諸多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孫皓又主動對朱太後和太子動手。
廢太後、廢太子。
更是將整個建業弄的人心惶惶。
當初扶持他上位的濮陽興和張布,曾多次勸諫孫皓。
然而孫皓不僅不聽,還屢屢下旨申飭張、濮陽二人。
更是讓君臣之間,離心離德。就連自己都收到好幾封孫皓的來信。
看似關心,但其中的試探和敲打之意,陸抗又怎能看不出來?
陸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到了兒子陸晏的親筆信。
信中,陸晏把自己知道的關於大漢的消息全都告訴了陸抗。
陸抗也是第一次知道,大漢居然定製了一個所謂的三年計劃。
並且也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位。
那些開墾出來的荒地和通商城市得來的好處,全都進了大漢國庫。
得知這些東西之後,陸抗的心中彆提多震驚了。
反觀自己這邊,簡直是一言難儘。
而對於魏國交好吳國這件事,從頭到尾陸抗都是不信的。
且不說魏國和吳國之間多有摩擦,包括但不限於當初先帝在時,魏國進攻吳國。
以及後來孫皓殺死魏國使者司馬遂的事。
單說孫皓進攻合肥這一件事,就注定了兩國之間的關係絕無緩和可能。
而陸抗更是一眼就看穿了魏國此舉的打算。
先和吳國虛與委蛇,然後轉頭攻打長安。
打下長安之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吳國!
因為魏國雖然在蜀漢的手裡吃過大虧,但還沒有在吳國的手裡吃過大虧。
而且相比較於已經奪回漢中並且封鎖漢水的蜀漢,吳國這邊顯然要更好打一些!
而對於長安司馬攸,陸抗同樣也不看好。
他和司馬炎相比,少了人心,少了名分大義。
彆看司馬攸現在鎖住關中,看似自成一體,和洛陽分庭抗禮。
但真到了真正開戰的時候,司馬攸難敵司馬炎!
所以陸抗覺得最終肯定是司馬炎取得勝利。
若是孫皓此時選擇和魏國交好,將來必然會惡了蜀漢。
到時候一旦魏國來攻,蜀漢彆說來救了,不落井下石就算是好的了。
而以吳國的國力,也絕不可能有在失去蜀漢這個盟友後對抗魏國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兒子現在在蜀漢當水師都督。
從兒子的信中的話語來看,劉諶對自己兒子多有器重。
於公,吳國不能失去蜀漢這個盟友,所以絕不能和魏國交好。
於私,孫皓眼看已經不似人君,陸抗得為家族找一條退路。
合肥一戰,吳國已經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所以陸抗必須要替吳國和家族挑選一個靠得住的盟友。
相比較於司馬炎,陸抗更看好劉諶。
不光是司馬家的名聲已經被司馬懿父子給搞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