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諶此舉自然是引得整個益州一片嘩然。
彆說是那些世家了,就算是朝堂上的很多官員,都是第一次見到《漢語字典》和《百家姓》。
新奇之下,也被這兩本書中的內容給驚的不知所措。
尤其是那些世家之人,他們為何能趴在朝廷身上吸血,就是因為他們把知識壟斷。
皇帝想用人治國,隻能從他們這群人裡選,久而久之便把持了朝廷命脈。
現在劉諶卻想要斬斷他們把持朝廷命脈的手。
這當然是一眾世家所不能容忍的。
然而南中三郡造反之人的頭顱還懸掛在益州各郡城頭,時刻的威懾著這些世家之人。
讓他們就算心生不滿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對抗朝廷,隻能暗戳戳的使一些小動作。
但是這些小動作對於劉諶來說,根本連個屁都不是。
反而暴露了他們外強中乾的實質。
於是在拉出幾個世家進行殺雞儆猴後,最起碼表麵上整個益州沒人敢再反對朝廷的政令。
唯一讓劉諶感到頭疼的是,自己對於那些底層百姓想要學習的欲望有些高估了。
劉諶之所以規定招收的學生年紀在十歲到二十歲之間。
是因為他要麵對即將到來的北伐,如果年紀太小的話,就算培養出來也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十歲到二十歲之間,正是學習的好時候,哪怕隻能學點皮毛,也能夠派上些用場。
剩下的事情再從長計議。
可是劉諶忽略了一件事,和自己在宮中創辦學堂所招收的那些學生不一樣。
底層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十幾歲就已經算是一個成熟的勞動力了。
自己此舉,無異於從百姓家中掠奪一個勞動力出來。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損失一個勞動力,絕對是個不小的負擔。
所以哪怕百姓們知道這是一件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但是總體上卻興致缺缺。
劉諶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氣的直跳腳。
難不成我還要給你們發錢讓你們來上學嗎?
就算是後世的義務教育也沒有做到這一步吧!
然而劉諶最後還是妥協了,一邊罵著千古奇聞,一邊咬牙又讓樊建從府庫裡撥一筆錢出來。
給進入學堂的學子們發“工資”。
等到這筆“工資”到位之後,百姓們立刻一改之前抵觸的態度,紛紛把自己家裡的孩子送到學堂。
這一次,可就輪到朝廷來挑人了。
專門命人選了一些看起來比較機靈的孩子留下來,剩下的暫時哪來哪去。
等到規模進一步的擴大之後,再行招收。
等到興漢四年十月的時候。
各地學堂已經陸陸續續的建造完畢,再加上正好也到了農閒時候。
在劉諶“鈔能力”的加持下,學堂也順利的開學了。
劉諶的心裡總算是長出了一口氣。
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讓劉諶啼笑皆非的事情。
也不知道是地方上的官員為了獻媚,還是那些自己派往地方上教學的人自己為之。
一開始的時候,隻是數個學堂裡懸掛孔夫子以及劉諶的畫像。
每次上課之前,都要先拜二人畫像。
到後來其餘縣的學堂紛紛效仿,全都懸掛二人畫像並進行參拜。
等到劉諶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大漢一百四十八縣的學堂,全都掛著兩張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