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科舉,劉諶並沒有按照後世科舉的做法分出三六九等。
不是不想,而是沒必要。
第一次科舉,這些選中的人才是要立刻投身到大漢事業的建設當中去的。
暫時沒有必要搞這些東西。
至於以後的科舉會不會搞一個排名出來。
那是以後的事情。
“陛下此舉,勝過孫曹多矣!”
陪在劉諶身邊的樊建看著城樓下那些激動異常的學子,不由得從心底發出一聲對劉諶的讚歎。
當初陛下說要舉行科舉的時候,樊建的心裡其實是不讚同的。
一方麵是因為劉諶剛對世家動手,他們怎麼可能這麼輕易的為朝廷所用。
一方麵是因為那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們,壓根就沒有怎麼讀過書。
這樣選出來的人才,到底是給朝廷幫忙還是添亂?!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樊建也逐漸看出來這其中的妙處。
誠然,大漢現在不光地盤小,人口也少。
可是再小的地盤,再少的人口,隻要願意挑。
總是能挑出來一些頂尖的人才的。
更不要說陛下獨具匠心的開創了民科和官科兩種獨特的取才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困局。
樊建相信,隻要假以時日,大漢必然能夠湧現出層出不窮的人才。
也知道為什麼陛下當初對世家是那麼的不屑一顧。
聽到樊建的誇獎,劉諶笑著說道:
“樊卿這是在拍朕的馬屁嗎?”
樊建搖了搖頭:
“臣此言字字真心!”
緊接著又說道,
“陛下準備如何安置這些考中的學子?”
劉諶則拿出早就已經定好的方案:
“這些考中民科的,皆下放到各地,親手署理地方事務,尤其是和耕作民生有關的事宜。”
“他們會是將來朝廷的基石。”
“至於那些官科的,挑幾個特彆優異的給你做屬官,減輕一下你的負擔。剩下的也下放到地方幫助各級官府署理政務。”
“但是這些官科出身的人,三年之內隻拿朝廷俸祿,不可有官身。”
“三年之後,再以政績考核論定!”
對於劉諶的安置方案,樊建倒是沒有多大的意見。
因為早在劉諶登基之初,就大刀闊斧的對大漢官場進行過一次改革。
他又怎麼可能隨隨便便的給這些剛剛通過科舉的學子們官做。
說罷,劉諶便轉身下了城樓,樊建緊隨其後。
等到這個消息傳到這些考中的學子們中間的時候。
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那些考民科的還好,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出身,大小是個官職對他們來說都是之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
所以每一個都興高采烈的準備走馬上任。
而那些官科的學子們,則是一陣嘩然。
自己辛辛苦苦的考試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入朝做官,出人頭地?
你現在卻讓我去地方上幫助官府署理政務,還沒有官身。
連那些小吏都不如!
反觀那些泥腿子出身的人,雖然官職不大,也需要參與到農事當中去。
但到底是手握實權的人,比自己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