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諶欲繼先祖之誌。以克服天下為己任。”
“願天下忠義之士,同仇敵愾,共誅國賊!”
“凡天下百姓,皆可聽檄受詔。”
“檄文所至,即朕親臨!”
看著這份殺氣滿滿的檄文,劉諶滿意的點了點頭。
“將此文傳檄各州,也不要忘了送入偽朝境內。”
“再讓使者帶著這份檄文去建業,當著吳主之麵讓他出兵助漢伐魏!”
“臣遵旨!”
很快,這道檄文便被謄抄上成千上萬份,一部分在益州境內和漢中擴散。
讓整個大漢從上到下都明白劉諶的北伐之誌。
一部分則被送往吳國,讓整個吳國也知道大漢即將北伐。
但是更多的則是被送到魏國境內,好讓魏國上下知道,大漢暫停數年的北伐,要再次起行了!
又過了數日,已經在牂牁郡下屬關嶺縣擔任田曹的杜尹收到了來自成都的討逆檄文。
在收到這份檄文之後,杜尹並沒有多大的驚訝。
因為他在尚未來到成都的那天,就已經知道漢魏之間必有一戰。
尤其是在到達關嶺,深入地方的這半年多的時間裡,更是讓杜尹早就已經看明白了。
大漢為這次北伐到底做了多少準備。
而且心裡也明白,這一次,大漢的北伐八成是要成功的。
彆的不說,光是益州土地收歸國家所有,然後分給百姓耕種這一項,就是大魏所難以企及的。
關中的那些世家,連當初父親開墾的荒地都想要侵吞,要不是父親及時從族中撥出一些土地獻給秦王,恐怕這會兒父親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已經被那些世家們瓜分完畢了。
反觀大漢,看似將土地全都收歸國有,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避免了被地方豪族強取豪奪。
讓老百姓隻要認真耕作,就可以得到足夠的收獲。
同時實行的一稅製,也是表麵看著多收了賦稅,但實際上不光減輕了百姓的負擔,也減輕了地方政府的負擔,更能夠很大程度上的避免地方官員的上下其手。
這都是杜尹這半年多的時間裡,親身感受所體會到的。
有如此善政,國家怎麼可能不富強。
若不是路途相距甚遠,且杜尹已經知曉長安自立朝廷之事,杜尹真想給家裡去一封信。
讓他們好好學學大漢的施政,隻有這樣才能夠讓長安有足夠的力量抵禦洛陽進攻。
隻可惜杜尹心裡很清楚,大漢和大魏不一樣。
大漢並不需要世家幫忙就能夠行北伐之事。
長安司馬攸若是離開世家,頃刻間就會滅亡。
所以杜尹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隻是杜尹雖然放棄了這個想法,和他一樣從家裡跑出來,並同樣在大漢地方上做官的荀悝卻已經在奮筆疾書了。
和杜尹不一樣的是,荀悝不光看出來大漢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還看出來了魏國的衰弱也是不可避免的。
舉孝廉本就已經成為士族所把持的上升通道,如今朝廷又讓自己大兄到地方選拔忠孝之人。
忠孝之人都能靠選拔出來,這樣的大魏還有什麼奔頭?
尤其是在得知大漢對待世家的態度之後,更是憂心萬分。
所以荀悝把自己在成都的見聞以及經曆全都寫進信裡,並且勸告如今荀家家主,自己的堂伯父荀寓早日棄暗投明,舉族遷往成都。
省得將來大漢攻下洛陽之後,秋後算賬。
而劉諶也隨著這份檄文的傳播,帶著薑維等人開始趕赴漢中,踏上自己的北伐之路。
與此同時,大漢使者也已經到達建業,見到了吳國新君。
喜歡三國之季漢演義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季漢演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