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向上庸城頭,羅憲的眼裡充滿堅定。
興漢元年,羅憲奉劉諶之命鎮守永安。
到今天已經是十年時間過去了。
這期間唯一的一次戰事,還是當初和吳國聯手洗劫上庸。
迫使支援漢中的石苞回援。
如今魏國都亡了。
就連石苞都已經投降了大漢,和自己同殿為臣。
但自己卻依然固守永安,沒有任何動靜。
雖然羅憲也知道永安對於大漢的重要,而且劉諶這些年也從來沒有虧待過羅憲。
讓自己的兒子去鎮守興山就足以說明。
但這對於羅憲來說遠遠不夠,漢中之戰、隴西之戰、陳倉之戰、長安之戰。
這些所有決定大漢國運的戰事,羅憲連一次都沒有參與過。
羅憲不是想和誰爭功,而是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否則將來的史書上,自己的評價很有可能隻是一句,守成之將耳!
羅憲不想這樣,他不覺得自己比誰差,他覺得自己隻是缺少一個機會罷了。
現在這個機會來了,陛下特意從長安來旨意,讓自己出兵上庸。
配合大漢水師對晉國進行威脅。
羅憲心裡很清楚劉諶要做什麼,所以在接到旨意之後。
隻讓侄兒羅尚鎮守永安,自己馬不停蹄的趕往上庸。
聯合興山兵馬,對上庸形成進攻之勢。
在漢東被納入囊中之後,上庸的戰略位置就凸顯的無比重要。
這裡已經成了晉國能夠接觸到大漢的唯一地方。
上庸一旦失守,那晉國便再無直接威脅到大漢本土的機會。
那對晉國來說會變得非常被動。
而對於羅憲來說,如果能拿下上庸,那就意味著自己切斷晉國對大漢的最後一絲威脅。
這個功勞不可謂不大。
同樣明白這一點的還有鎮守上庸的胡奮。
而且相較於羅憲,胡奮的擔憂要大的多。
明麵上看,自己所麵臨的隻有城下的蜀軍威脅。
但實際是朝廷要進攻吳國,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廣陵一線。
導致自己的後援大大減少不說,還要小心魏興的蜀軍抄自己的後路。
這也是胡奮比較無奈的點,身後就是南陽郡,是最最重要的中原。
這樣的要害之地,朝廷竟然不給自己支援兵馬!
陛下的那群謀士到底是怎麼想的!
胡奮不知道的是,司馬炎壓根就沒想過要支援他。
因為司馬炎要借著這個機會削弱一下中原士族的力量。
一個人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在沒有篡魏立晉之前,司馬炎覺得隻要能拉攏天下士族,讓渡出去一些利益就讓渡出去一些好了。
隻要能讓司馬家君臨天下,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可當司馬炎真的坐上那個位置後,才發現這天下早就已經千瘡百孔。
自己從魏國手中奪來的江山,最終能真正落到自己手裡的隻有三分之一左右!
而這三分之一,還沒有算分給投奔自己的關中士族的。
自己這個皇帝,儼然就是一個光杆司令。
司馬炎才智雖不如父祖,但好歹也是個開國之君,這樣的結果是司馬炎無法忍受的。
而在把吳國使臣趕出洛陽的時候,司馬炎就知道,蜀漢很有可能會對上庸動手。
司馬炎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次削弱中原士族力量的大好機會!
南陽郡作為東漢帝鄉,意義非凡,世家大族盤根錯節,就連魏國的國勢也頗受南陽大族的左右。
他們手中所掌握的力量是難以估量的。
支援給自己的這部分,雖然不至於是九牛一毛,但也絕對沒有動用他們的真正實力。
上庸背靠南陽郡,一旦上庸有失,南陽郡將會第一個暴露在蜀漢麵前。
而大晉和蜀漢對待士族的不同態度,讓司馬炎能夠篤定,中原士族絕不可能倒向劉諶。
如此一來,他們就會幫助自己拚力抵抗。
而且為此,司馬炎也早早的就做好準備。
手中所掌握的兵馬,已經被一分為二。
一部分交給羊祜,讓羊祜帶著在西邊時刻盯著劉諶的動作。
剩下的兵馬,幾乎一股腦的全投到對吳的作戰當中去。
即便中原士族心有不滿,也說不出什麼來。
因為這兩件事,每一件都是實打實的真動作。
西邊不盯住劉諶,大晉必亡。
南邊不奪取東吳,打開縱深,同樣也是滅國的下場。
這是陽謀,即便是中原士族能看出來,也不得不捏著鼻子給自己出力。
除非他們願意接受蜀漢對待世家的態度!
司馬炎不是不知道上庸的重要,他要用上庸來消耗中原士族的力量!
以此來奪回一些話語權。
因此他絕不可能給上庸派一兵一卒的支援!
隻是胡奮無論知道不知道,他都必須要死守上庸。
因為彆人或許有退路,但他絕對沒有!
他早在到達上庸之前,就明說了要替弟報仇,所以蜀漢是絕不可能接納自己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投奔吳國?自己在上庸鎮守這麼多年,天下的大勢多少還是知道一點的,吳國早晚被滅。
不是被蜀漢滅,就是被晉國滅。
投奔吳國,早死晚死而已。
所以他隻能牢牢的抱緊司馬炎的大腿,給他賣命。
若是司馬炎真有天命,自己尚且有一線生機。
若是司馬炎也沒有天命,不過一死而已!
“大哥,蜀軍準備進攻了!”
胡廣一句話,把胡奮拉回過神來。
看著城下徐徐而動的蜀軍,胡奮立刻開始下令防守。
攻防戰沒有任何花裡胡哨的地方。
雙方拚的就是一個意誌力。
胡奮知道上庸不能丟,羅憲知道自己必須拿下上庸。
因此無論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都打得異常堅決。
戰事從白天持續到晚上,最終以羅憲暫時鳴金收兵作為收尾。
雖然守下了城池,但胡奮臉上卻沒有絲毫的開心。
僅僅隻是攻城的第一天,蜀軍就數次攻上城頭。
仿佛每一支攻城的兵馬都是主力,讓胡奮疲於奔命。
他哪裡知道,帶著這些兵馬攻城的全都是師出同門的講武堂學子。
雖然講武堂的學製已經改了,但這麼多年依然培養出了不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