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崩了。
隨著汝南與山南的鹽糧到達,市麵上鹽糧價格,便迅速回落,供勝於求。
首日,鹽價從五百,降至四百。
次日,鹽價從四百,再度驟降至二百。
第三日,再降,從二百到一百。
鹽價迅速回落至災變前水平。
汝南與山南的鹽商糧商,急了,眼看手上的鹽糧,賣不出去,紛紛找到李勉,想讓官府收購手上的鹽糧。
沒辦法,要是運回去,他們損失將會更大。唯一的方法,便是及時止損,讓官府接盤。
現在官府手上,可是捏著一大筆現銀,是市麵上,唯一有能力吃下他們庫存的買方。
汝南與山南的鹽商糧商們,哭了。
以為能大賺一筆,誰知世家已無錢收購,市麵上沒人買,壓在手裡,房租水費卻日日都在消耗。
眼看著就要砸手裡了。
他們把當初散播消息的人,罵了個狗血淋頭。
後悔當初聽信謠言,導致如今血本無歸。
李勉還算厚道,知道這些人是被自己坑了,答應收購他們手上的鹽糧。
李勉下了一道命令,讓各縣官府以市場價上浮10價格進行收購。
這令一出,各縣糧倉迅速回滿。
在山南與準南的人賣鹽糧時,焦頭爛額的崔琰,終於服軟,找上了李勉。
望著不高的驛站大門,崔琰臉色肉眼可見地發青,早不複當初的高昂與得意。
李勉見到拜帖,讓二子去見,他並未露麵。
他則等在後堂,等待結果。
不久,二子一臉歡快的,回到後堂,來見李勉。
“公子,您真是神機妙算,發了,我們發了。”
“好了,淡定。讓各縣官府去辦吧。”
二子愣了愣,“公子你就不好奇,我是多少收購了崔琰手上的鹽糧嗎?”
不等李勉回答,二子已是說道:“鹽隻要五十啊五十,低於市場價的一半。糧食更甚,以六個銅錢一鬥。這回,世家虧大了。”
確實是虧大了。
各縣官倉滿了,放不下,還建了不少糧倉,用來存放從世家手上回購回來的鹽糧。
算下來,各地官倉如今存放的鹽糧,總數竟達一百五十萬擔。
三縣縣令知曉後,心情激蕩下,將李勉奉為神靈。
隨之價格趨於正常,各官倉陸續開始以平價,供百姓們購買,危機徹底過去。
甚至為了補償,這段時期裡,百姓們購買高價鹽糧,在李勉主持下,給予他們一定補助,以補貼形式,可至官方鹽糧商店裡,購買鹽糧。
一時間,汝州世麵平穩,人心安定。
李勉賢名,傳遍整個汝州,萬民稱頌。
此時的李勉,可沒空理會,他領著保護他的一百名玄甲軍,終於進入魯雲縣。
一路過來,魯雲縣世麵安定,雖仍有不少人,對之前的天花心有餘悸,但心態已然好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