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恩科是沈一貫親自主持,對這個楊守勤大加讚賞。還把楊守勤的文章拿給王鼎看,洋洋灑灑數千字結果王鼎基本沒看懂。
沈一貫心中鄙視了一下王鼎,這一點王鼎就遠遠不如萬曆皇帝。
然後沈一貫不得不給王鼎一一解釋。
狀元卷中談到了治理國家的十條建議——
1、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
2、不讓恥辱的言行招搖過市。
3、廣開言路,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
4、培養教育官吏,抓好教育。
5、加重對貪官汙吏的懲罰。
6、加強軍隊建設,嚴格軍人的遴選條件。
7、消除積冤,安定民心。
8、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9、明辨功過,獎罰分明。
10、大小官吏,都要自覺。
文章寫的文縐縐,引經據典,沒有沈一貫的解說,王鼎根本不明白說了什麼。
這次參加恩科的四百多名舉子,全部被王鼎取中了為進士。
一時間不知道多少收到消息的舉子捶胸頓足,就算是王鼎的進士也是進士啊!
進士多難得啊,每三年取中三百人,每次考試都是六七千舉子參加考試。多少舉子終其一生也考不上進士?
這次取中的進士不管成績好壞全部留在六部學習,不過王鼎給沈一貫的意見是,等著度過這段時間,六部人手充足了,這些新的進士們全部都要到地方基層曆練,以後沒有從地方逐級曆練過的官員一律不得進入閣和擔任六部主官。
而且王鼎提出了官員進修學校的概念,官員的每一次晉升,調整新的工作崗位,都需要到進修學校學習一段時間,進修學校主要是教授數學,管理學,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樣既可以快速提高官員水平,也可以淡化萬曆皇帝在國家的影響力。
這讓沈一貫對王鼎刮目相看,真想不到王鼎會提出這樣的意見。
現在大明中央的很多官員確實缺少地方曆練,對下麵的很多具體工作都不是很了解。
很多進士從來沒有過地方管理經驗,一下子擔任一地主官,很多時候不得不依靠師爺和地方胥吏才行,導致地方官府黑暗,世家大族橫行。
在古代,限於落後的通訊手段和交通條件,皇權要想深入基層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正所謂“皇權不下鄉”。
又因為官員的任職基本是回避自己家鄉,新選派到一個地區任職的官員往往因為初來乍到,不熟悉自己的業務,朝廷就會為他們選一些助手輔佐他們處理該地區的政務,這些人就被稱之為“吏”。
我們常說“官吏”,嚴格意義上並不能混為一談,官是官,吏是吏。
在元朝以前,官和吏區彆不大的,胥吏升職成為高官者不在少數。
大明建國以來,官員的銓選範圍基本上局限於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士子,官和吏逐漸演化出了嚴格的階層區分和巨大的鴻溝。
秦漢時期官吏之間區分尚不明顯,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官僚製度的成熟,政府更加重視胥吏再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宋代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抑製地方官員的權力,無形中使得胥吏的權力擴大。
元朝時期由於政權性質的特殊性,使得元朝在胥吏方麵的設置和唐宋時期的胥吏亦是差彆不多,但區彆在於元朝比唐宋更加的倚重胥吏,因為元代以異族入主中原,因此地方主官大多是蒙古、色目人,而這些人比前朝的官員更加缺乏治理中原地區的行政管理經驗,所以更加倚重胥吏,並且“以吏為師”,使得胥吏的地位有了極大的提高,正因為元朝統治者對胥吏這樣的重視,促使大量的胥吏被提拔為官,為官僚隊伍擴大了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