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努爾哈赤還說願意將赫圖阿拉也交給大明,請求大明允許他留在赫圖阿拉的部隊,穿過三娘子的地界到西域來。
可是問題是兩個月前,他還在和衛拉特人對峙的時候,王鼎就從青城帶著六萬大軍直接殺奔遼東而去。
沿途又拿著徹辰汗的大印,召集察哈爾和朵顏三部人馬四萬多人作為輔兵。
徹辰汗的大印為什麼在王鼎手上,因為徹辰汗在大城堡養病,所以他是“自願”將察哈爾部大印讓王鼎代管的。
遼陽沈陽留守的人馬沒動,王鼎這次也足足調集了將近十萬人馬,而且吸取當年楊鎬四路分進合擊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教訓,所有部隊就是在沈陽集結,然後一起聚成一團一起往赫圖阿拉滾動著走去。
一路上都是硬寨壕溝堡壘,一點都不給黃台吉和阿敏反擊的機會。
畢竟這時候黃台吉年紀還小隻有十六歲,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雖然給他們兩個留下了兩萬士兵守家,但是卻隻有兩千付鐵甲和四千付皮甲。關鍵努爾哈赤為了殲滅三娘子,帶走了全部的馬匹,所以兩人手中騎兵也不多,隻有不到兩千,其他都是步兵。
收到王鼎到達撫順關的消息,兩人都是大恐,趕緊趕到城主府拜見當家主母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
阿巴亥生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出生於烏拉部都城,是烏拉部領主烏喇那拉·滿泰之女,是烏喇那拉·布占泰的侄女。
對,就是那個跟著李成梁去北京勤王,結果在香河被王鼎亂槍射死的布占泰。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葉赫部、烏拉部等九部聯合進攻建州,結果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九部皆元氣大傷。布占泰被俘,三年後才被釋放。
1596年,阿巴亥的父親滿泰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被殺,年僅7歲的阿巴亥失去了父親,被新部主、她的叔父布占泰收養。
1601年,努爾哈赤毫不費力地滅了哈達部,為保住烏拉部不受建州女真所滅,布占泰的同父異母妹妹滹奈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同母弟弟舒爾哈齊。
之後年僅12歲的阿巴亥由布占泰做主,嫁給了比自己大31歲、當時已有七位妾妃的努爾哈赤,布占泰親自把她送到建州女真的赫圖阿拉城。
阿巴亥雖然年幼,但是豐姿貌美,頗有機變,所以對於當時四十幾歲的努爾哈赤來說,阿巴亥至少是可令人喜愛的。
兩年後,13歲的阿巴亥就被努爾哈赤冊為大福晉。作為一個既無資曆又無子女的少女來說,這份殊榮除了努爾哈赤對於和烏拉部關係的考量,更多的還是由於對她的寵信。
去年,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濟格。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個兒子,阿濟格的滿語意為“小”或“老疙瘩”,是努爾哈赤為其所取的昵稱。
在蒙古人的傳位體係中,有一種“幼子守灶”的說法。
蒙古遊牧民族在其生活中,由於需要獲得很大的牧場,因此蒙古人生了孩子後,前麵的幾個孩子,長大後都會首先離開父母,到彆的地方去拓展,走時可以帶出家族的一部分財產跟牧群,到越遠的地方去越好。因為去的地方越遠,獲得的牧場也就會越多,發展空間也就會越大。
但是,蒙古人也要考慮他們養老的問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從古至今的養老方式,最終肯定需要有人在家裡贍養父母。
所以蒙古人把小兒子稱為“斡赤斤”,意思就是“看守火和灶的人”,是家族的根基,不但將來要繼承家業,平時父兄出征,還要承擔留守老營的任務——這便是所謂的“幼子守產”,或稱“幼子守灶”。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努爾哈赤仍然有很多蒙古人的習性。所以默認他最喜歡的大妃阿巴亥給他生的兒子繼承自己的汗位。
所以雖然黃台吉和阿敏都比阿巴亥年紀大,但是都得聽阿巴亥的。
黃台吉說:“大妃,明賊王鼎率領十萬大軍已經到了撫順關,咱們這點力量恐怕難以抗衡。不如退往通化。”
阿巴亥抬頭看向阿敏問到:“貝勒怎麼看?”
阿敏想了一下說:“四貝勒說的很有道理,而且遼北地區山地多,不利於大軍行動,王賊必不能久持,先後退然後以拖待變方是正理。”
阿巴亥抱著阿濟格沉吟良久才說:“汗王出征蒙古,大明這次來了這麼多部隊確實無法抵擋,那就按照四貝勒說的北狩通化吧。”
黃台吉和阿敏出了城主府,就分彆開始布置人手,阿敏卻沒有第一時間行動,反而回到府中把哥哥阿爾通阿和弟弟紮薩克圖都叫了過來。
喜歡殖民大明請大家收藏:()殖民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