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鬼,我本以為要過段時間才能遇到呢。”
布萊克扔下手中捏成一團的礦料,指著洗礦機旁邊的一處地方說道。
“三尺寬深,十尺的長度衝洗三分鐘夠了嗎?”
伊森心頭算了算,指指旁邊那台挖機回複道。
“時間足夠了,但是料槽有點小,也就勉強能處理一鏟鬥的礦料。”
“設備要不斷挪地方的,先用這個臨時頂上,淘金的進度不能停,如果不夠大的話再增加。”
布萊克明白伊森提醒的情況,也給出自己的答複。
“ok!”
兩個人的啞謎讓雷洪汕在旁邊聽得有些雲山霧繞的,這就是這種團隊化淘金作業中,他暴露出的經驗短板。
其實布萊克和伊森兩個人的意思就是遇到這種粘性較大的礦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送入礦機前,先將礦料在水中清洗破碎一遍,這樣一來,既能降低礦料中的粘性成分,也做了一次預破碎。
當然,這樣做就增加了一道工序,而且需要一個人在這裡不斷的把送上來的礦料用耙子往料口裡送。
“隊長,我建議不要打那麼寬,三尺寬看著大,但依舊不夠挖機鏟鬥直接倒料,而且三尺深的礦槽下麵承受的壓力很大,很容易被撐爛,再說挖掘機是需要根據礦脈移動的,到頭來還是得用小鬥車分料,與其這樣,不如寬度三尺,深度一尺半,這樣既方便我們現有木料的寬度,也利於我們人員用工具在槽裡處理礦料。”
隊裡的老木工,或者說木工經驗最豐富的另一名老隊員立刻給出了自己的意見,而他的意見也立刻得到了其它老礦工的讚同。
“我讚同,而且使用這樣的木槽可以加上木架,然後一路借著地勢延伸,到時候直接礦料從上方倒進去,灌上水一路往下衝,等送到礦機這裡,木槽裡都能洗出一批黃金。”
“這不就是當年西部淘金時的那種木槽洗礦嗎?”
雷洪汕一聽立刻腦海中便有了畫麵,一百多年前,醜國西部淘金熱時,一群群的淘金隊伍在山區裡,就是用著這種方式淘洗出一批又一批的黃金。
“那上麵留著的黃金你們準備怎麼處理?”
布萊克想想這個辦法也行,但是他之前沒用過這種木槽,因為大家加工這些木料都是用油鋸隨手切的,所以平整度有限,走太長距離的話會讓粗糙的表麵存留不少細碎的金沙,那麼長距離的存量積少成多也是有些損失的。
此前在古代,那些淘金隊伍解決這個辦法很簡單也很粗暴,是直接使用水銀倒在木槽中,讓其一路從最上方流淌到下方,利用水銀吃金的原理直接簡單粗暴的吸收掉上麵附著的金粉碎屑。
這個問題很實在,以前的古人用水銀吸金是因為不知道水銀對身體的危害性,但是現在都知道了那肯定不能用,幾名老淘金工相互交頭接耳片刻後給出一個折中方案。
“槽底的木工上用馬口鐵覆蓋,減少黃金碎屑在上麵的附著量,兩側就不用管它了,如果馬口鐵用完後也不要緊,臨走前,將所有木槽的木頭集中起來,在這裡修建一個像煙囪的燃燒塔,把長條的木料直接扔進去燒,產生的灰燼集中在塔底部後在淘洗剩餘的灰燼。”
給出這個方案的倒不不是那名老木匠,而是總喜歡咬牙簽的奧本,也就是那位有著豐富石料處理經驗的淘金工。
布萊克和雷洪汕心中盤算了一下這樣做的利弊。
弊端自然就是增加了黃金的損耗,但是優點也很明顯,直接降低了成本的消耗,而且也降低了運送礦料的勞動強度。
更重要的,是延長的這種預洗槽能極大的提高淘洗效率,設備也能在相同的時間處理更多的礦料,這一點很重要。
畢竟雷洪汕可是知道這裡黃金的大概數量的,那可是要處理上萬噸的礦料。
說乾就乾。
礦區裡早都已經準備好了各種木料,這些都是從林子裡收集而來的天然材料,在上次進山建立營區時都已經準備好了。
很快,一塊塊木板便在淘金工們的鋸、拚、釘湊的搗鼓下形成一個個兩米左右的木槽,一個個的木架很快也搭建起來。
隨著下一批礦料先被倒進這裡用著溪水衝刷之後,礦機的效率一下子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不過新方法也帶來了新問題。
“boss,隊長,增加預洗礦會增大耗水量,現在在下雨水量充沛不要緊,但是如果不下雨的話……”
伊森在家中有個飯後消食兼遛狗散步的習慣,在回來時給正在檢查今天收獲量和消耗量的雷洪汕二人帶來一個不是很好的消息,順手指指正在外麵帶著孩子收衣服的安全員kika。
這就是隊伍中有老經驗的好處,能提前發現的問題,總比發生後再去解決要更簡單,付出的代價和難度也小很多。
雷洪汕一聽是這個情況也明白伊森的意思。
換成是其它隊伍,直接截斷小溪把所有水全部灌入蓄水池中就輕鬆搞定,但是現在隊伍攤上這麼一個不給完全斷流的安全員……那就得提前做好準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