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一下子就把李經理給問住了,因為他是銷售口的人,對技術及成本運算上雖然懂一些,可畢竟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定價,而且這裡麵有幾個很麻煩的情況。
不過好在做生意從不怕客人詢價,也不怕客人有需求,生意都是談出來的,哪怕真的貴到離譜,也得讓客人知道貴在了哪裡,從而調整自己的需求獲取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雷先生,您這個需求很有意思,不過裡麵我得說,即便是您定這種中型船……它的價格也不便宜。”
接下來的時間,換成是李經理拿出平板開始給雷洪汕科普技術了。
船隻問題不大,對於龍夏國的工業能力,從舢板到到幾十萬噸的油輪、長度299.99米的超大集裝箱船,甚至是被譽為造成造船工業三大明珠中的航媽、ng液化氣船,以及高檔遊輪,龍夏國都能造。
所以船體的大小並不是技術難點,也不是決定成本的主要因素。
像這種工程作業船,最大的技術難點和造價高低在於這船要用來做什麼。
如果是單純的海底勘探,以及簡單的海底線纜布設、檢查、維護這些船隻,這些因為使用量比較多,技術難度也不高,競爭廠家也多,價格不算太貴。
而雷洪汕所需要的這種海底淘金船就很麻煩了。
它和之前所說的那種錳結核礦一樣,涉及到尋找、采集和運送三個難點。
難點的來源主要還是海底的深度。
尋找這個難關以前都隻能依靠人員,和專門的深潛器完成,以前這種深潛器技術都掌握在西方老牌列強的手裡,哪怕三百米深度的水下深潛器也都賣得賊貴,更不用說千米以下的這些深潛器了,那每一艘都能賣出天價。
不過現在國內已經有蛟龍、潛龍、奮鬥者這些從三千到一萬米的多種深潛器,這些裝備極大的提高了龍夏國在深海區域的作業能力。
同時隨著現在無人線控潛水器的逐漸發展,幾百米深度連載人深潛器都不需要了,直接讓潛水器或者專門用於深海作業的集礦機,拖著纜線就能輕鬆完成。
所以這個難點現在反而是最容易解決的部分。
采集的困難在於是針對怎樣的礦。
如果是錳結核這種散礦,目前也可以用水下機器人將一團團礦球給收集起來。突然發現我能在正文裡發圖了,試一試而雷洪汕這種表層淘金,也可以通過水下翻泥機,甚至是作業機把海底泥土、石塊給打碎,這個工作模式基本大同小異。
可以說不同的礦有不同的礦采集方式,做好了針對性的選擇,這些困難在目前科技的加持下都不算太困難。
但最後的難關在於怎麼從海底運送上來!
像石油這種液體礦倒是最簡單的,深海的壓力和液體的流動性能讓它們順著管道源源不斷的從海底運送上來。
因此疏浚式的管道式運輸手段不是不可以,而是它天生對液體比較友好。
但礦石、礦料這種沒有固定標準體型和尺寸的固體就很麻煩了。
海底淘金,和開采其它固體礦彆看價值區彆挺大,但所遇到的難題是一樣的,都是要硬啃開采和運輸海底的固體顆粒礦料。
目前的技術來說,幾十米以內,或者是百米左右,如果礦料顆粒較小,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那吸泥機確實是最佳選擇。
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越深越吃功率,而且如果礦料體積不均勻且個頭稍大,這種方法就的效能就大打折扣。
像雷洪汕此前勇敢的鰹魚號,水深超過四十米吸泥設備效率就開始顯著滑坡,達到六十米基本上效率就隻剩三成,大一點的石塊、泥塊甚至都沒法吸上去。
也隻有飛翔者號這樣的大船,它有著巨型的發動機能提供充沛的動力,百米深度也跟玩一樣輕鬆簡單。
但再往下……
海底的壓力依舊也不會因為它是大船就對它網開一麵。
以它的設備功率也就勉強達到一百五十米的深度而已,而且到這個深度,它的吸泥量也會極速滑坡,同時按照功耗比,在這個深度上,每噸礦料含金量少於5克那就是虧錢。
畢竟那種大功率船隻每小時消耗的油料也是一頭吞金獸。
這個可不是開玩笑。
像高層建築,就是那些超過一百多米的高樓大廈在建造時,澆築水泥時僅憑吊車那點吊掛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就誕生了有著長長折疊管子的澆築車,它那動輒幾十甚至上百米的管子能把攪拌好的混凝土給輕鬆推送到幾十甚至百米的高度。
但是再高呢?
為了解決更高建築混凝土的運送問題,人類又研究開發出了能泵送更高的運載泵機,這玩意能輕鬆把混凝土給快速輸送到三五百米的高度。
但這玩意就是個耗電大戶,沒有充沛的電源滿足它……它連吭都不想吭一聲。
在城市裡,因為有著完善的供電網絡係統,電力就成為了最廉價且穩定的能源。
但是你到了沒有電網的地方試試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光發電消耗的成本就能讓你看到賬單時感覺心絞痛。
除非你用的是核動力!
“也就是說,下到海底兩百米,基本上用傳統方法吸泥就已經是非常困難,成本也在急速飛升,如果雷先生是用來淘金那更吃力,甚至如果遇到指甲蓋大小的小金礦金粒,吸泥機還未必能吸上去,畢竟黃金的密度可是非常大的!”
李經理的話讓雷洪汕頓時覺著有些蛋疼,這種想要單純靠增加吸力的辦法最終還是有它自身的上限值。
所以人類在發現這種辦法走不通後,又尋找新的辦法來解決運輸問題。
就目前來說,針對固體礦,現在有拖鬥式采礦係統,連續繩鬥,也叫連續鏈鬥采礦係統、穿梭潛水器采礦係統以及管道提升與集礦機結合采礦係統這幾種主流運輸手段。
其中拖鬥式采礦手段太單一,這種辦法就是放個拖鬥下到海底然後拖曳裝滿再慢慢拽上來。
這種辦法最簡單,投資成本最低。
但它的缺點也極為明顯,一艘船通常一次隻能放一個拖鬥,而且拖鬥下到海底後就無法精確控製,你看到左邊有個籃球大的狗頭金,但是拖鬥在海流的作用下就是三番五次的往旁邊跑,氣死你!
同時還不能連續采礦,因為一個拖鬥上下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這個時候,有大聰明就會想到,為啥我不搞兩個拖鬥呢?
一個上一個下,這不就把效率直接提升了一倍嗎?
嗯,想得很好,以後彆想了。
因為腦子還不夠聰明。
既然都已經想到用兩個拖鬥了,那為啥不搞一個繩圈狀的連續拖鬥呢?
這玩意就像是水車,長長的繩圈就像水車不斷的轉圈,上麵的拖鬥則像水車上的汲水捅,在繩圈上源源不斷的把海底的礦料給運送上來。
這不更加提高效率嗎?海底鏈鬥、繩鬥式但這種方法也有局限性。
第一個局限就是深度不能太深。
因為繩鬥有一上一下的兩條線纜繩,那麼在海底運動過程中,受海流的影響,兩條纜繩很容易絞在一起變成麻花。
雖然可以放大船隻的尺寸,也就是增加兩條纜線之間相隔的間距,那麼兩百甚至三百米的船確實能保證兩百至四百米深度還沒事,但更深的海域呢?
如果用這個辦法,船隻必須要做的夠大,甚至需要兩條或者更多的船隻,來保證兩根線纜之間的間距足夠大不會絞在一起。
可這種辦法並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
同時鏈鬥法最也有著它的局限性,對海底地形要求較高,需要較為平坦以及沒有什麼堅硬障礙物的地方,要不然在海底突然多出一塊巨石,這玩意就得卡死在巨石上。
以上還不是最麻煩的,不管是拖鬥法還是鏈鬥法,它最麻煩的是在采礦的過程,以及運輸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泥沙卷湧和掉落。
這不僅降低了采集效率,而且也很容易造成對海底的汙染。
在環保呼聲越來高的現在,這種辦法取個樣做個海底研究沒啥問題,但大規模的采礦很困難。
至於最後穿梭艇這些手段,雖然可以精確定點采集和避免了海底汙染的情況,但成本高且運輸量小,不太具備大規模開采的應用前景。
看過這些目前的海底采礦技術手段,雷洪汕也沒轍了,這些東西他大概了解過一點,但沒有那麼詳實,同時也預估到了海底淘金的巨大難度,但沒想到居然這麼困難,裡麵的技術難點這麼大。
不過既然已經開啟這個話題了,正好大家都有些興趣,兩人並沒有直接放棄,而是繼續對這些技術問題進行著相應的討論。
因為雷洪汕也通過這些新裝備,看到了另外一種海底淘金的可能性。
就例如照片中的集礦車。
它的作用就是一台在海底工作的礦車,不過比海底翻泥器更加的複雜和智能化,它能自動收集礦物,將多餘的泥料這些東西摒除,也就是在海底除了采礦還直接進行了第一次的粗選、粗洗礦,從而保證每次運輸都是純度較高的礦料。
“那有沒有一種可能,將這種集礦車和翻泥機進行結合……”
隨即雷洪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的意思很簡單,既然運輸難度較高,為了增加每一趟的運載量和價值,都會進行一道粗洗挑選,那能不能直接在海底進行一次水下洗礦,將無價值的泥沙、石粒給清除出去,提高礦料中的含礦率。
“這個……有點意思。”
聽到雷洪汕這個想法,李經理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他也立刻意識到這個問題很有趣。
因為不管是采集錳結核礦還是其它礦,它們的單質價值,也就是一克黃金對一克錳鐵銅鎳這些礦產,黃金那是遙遙領先一騎絕塵,後麵的礦攆都攆不上!
但他們的礦料價值卻有著巨大的差彆。
一噸錳結核礦料中,它的有效價值成分基本占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