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李一凡驅車前往星城高新區,視察南大光電的新工廠。作為光刻膠國產化的核心企業,南大光電的發展對整個半導體產業鏈至關重要。
工廠內,南大光電技術總監王立新熱情地接待了李一凡,並幫助他參觀了新建成的生產線。
“這條生產線采用了全球最先進的工藝,月產能達15噸,能夠完全滿足國內28n光刻機的需求。”王立新自豪地介紹道,“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掌握了核心配方技術,不再依賴國外企業。”和7n工藝的光刻膠研發進展如何?”工藝的光刻膠已進入工程驗證階段,預計接下來可以小批量供應;7n工藝的研發也已經啟動,我們正在與中微公司密切合作,共同攻關。”王立新解釋道,“不過,7n光刻膠對原材料的要求極高,部分關鍵原料仍需進口。”
李一凡點點頭:“材料是整個產業鏈的基礎,我們必須從源頭問題開始。我已經與中科院化學所聯係,他們願意派他們的團隊來星城,共建半導體材料研究中心,重點解決高原材料的製備技術。”
參觀結束後,李一凡與南大光電的管理團隊進行了深入交流。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當前麵臨的挑戰:“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必須未雨綢繆,加快技術突破和產業布局。南大光電作為半導體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肩負著重要責任。”
南大光電董事長李升偉表示:“我們深刻理解半導體材料國產化的戰略意義。公司已經製定了五年發展規劃,將投資50億元,全麵布局半導體材料產業鏈,包括光刻膠、電子特氣、靶材等領域。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成為亞洲領先的半導體材料供應商。”
李一凡對此表示讚賞:“這是一個宏偉但切實可行的目標。市裡將全力支持南大光電的發展,包括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麵的政策支持。同時,我也希望你們能夠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下午,李一凡來到星城大學,參加半導體產業學院的揭牌儀式。這是星城為解決半導體產業人才問題而采取的重要舉措,學院將與企業深度合作,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揭牌儀式上,李一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半導體產業學院的成立,使我們在人才方麵邁出了重要一步。我們培養的目標是培養一批‘卡脖子’技術的攻關者、產業創新的引領者和科技報國的奮鬥者,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星城大學校長張明表示,學院將采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培養模式,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授,學生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研發項目,實現無縫對接。今年9月招收500名本科生和200名研究生,未來五年內,學院計劃培養5000名半導體專業人才。
儀式結束後,李一凡與中微公司、南大光電等十家龍頭企業的負責人座談,共同探討產學研合作的具體措施。
“產學研結合是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重要途徑。”李一凡強調,“企業要提出明確的技術需求,學校和科研院所要加強研究,政府則要搭建平台、提供資源。隻有三方緊密合作,才能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
衛國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我認為可以建立‘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機製,由企業出題,高校和科研院所解答問題,企業提供場景驗證,政府提供資金支持。這樣可以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
尹誌饒則建議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突破關鍵技術的團隊和個人,給予重獎。我們中微公司捐資1億元設立‘半導體創新獎’,獎勵在光刻機、刻蝕機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人員。”
王立新補充道:“我們還應該加強基礎研究,特彆是材料科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南大光電願意出資2000萬元,支持星城大學建立半導體材料聯合實驗室。”
李一凡明確了各方麵意見,當場決定:“一是成立星城半導體產學研聯盟,建立常態化的合作機製;二是設立半導體產業創新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卡脖子’攻克技術關;三是推動企業與高校共建和實驗室研發中心,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台。”
回到市委辦公室,李一凡收到了一條來自四九城的重要消息:國家科技部將決定中微公司的14納米和7納米光刻機項目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提供50億元的專項支持。這一消息令李一凡欣喜若狂,這意味著中微公司的光刻機研發將獲得國家方麵的大力支持。
當晚,李一凡在家中與林允兒分享了這一天的收獲。
“今天是個好日子,”李一凡笑著說,“‘星辰一號’正式量產,國家科技部將中微公司項目列為重大專項,半導體產業學院揭牌,一係列好消息接踵而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允兒微笑著給他倒了一杯茶:“這些成績來之不易。記得你剛來星城市任職時,大夏的半導體產業處於萌芽。現在,星城已經成為產業的重要基地,這是你的政績。”
李一凡搖搖頭:“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功績,而是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像衛國團隊這樣的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厚的條件,選擇在大夏追求科技理想,正是他們的奉獻,成就了今天的突破。”
他望向窗外的星空,語氣堅定:“我們的目標還遠未實現。14n、7n甚至更先進的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隻要我們堅定信心、持續投入、集中力量,大夏的半導體產業一定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真正實現自立自強。”
第二天,李一凡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星城半導體產業發展五年規劃》。規劃提出了“一核兩翼”的發展戰略:以集成電路製造為核心,以裝備材料和芯片設計為兩翼,構建完整的半導體產業生態係統。
規劃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到2020年,星城半導體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形成以中微公司為代表的裝備領軍企業,以南大光電為代表的材料龍頭企業,以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芯片設計和製造企業。
新聞發布會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星辰一號”光刻機量產的重大意義,稱其為“中國產業半導體自主創新的裡程碑”。《紐約時報》則以“大夏在芯片裝備領域取得突破”為題,分析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對全球科技格局的影響。
發布會結束後,李一凡與幾家國際知名媒體的記者進行了簡短的交流。當被問及大夏半導體產業麵臨的最大挑戰時,李一凡坦率地回答:“最大的挑戰是技術積累不足和人才日益匱乏。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行業,我們起步較晚,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但我相信,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和開放合作,大夏的半導體產業明年必將迎來新的驚喜。”
一位美國記者尖銳地探討:“有觀點認為,大夏的技術進步依賴於‘拿來主義’和對知識產權的侵犯,您如何回應?”
李一凡神色堅決:“這種觀點是對大夏科技創新的嚴重誤解。以‘星辰一??號’光刻機為例,它采用了完全自主的技術路線,擁有數百項原創專利。大夏尊重知識產權,也鼓勵自主創新。我們歡迎國際合作,但接受技術保障和不公平待遇。科技創新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是成為地緣政治的工具。”
許多大夏網民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星辰一號”和星城半導體產業的自豪感,稱其為“大夏芯”崛起的重要標誌。
接下來的一周,李一凡馬不停蹄地走訪了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多家企業,深入了解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在中芯國際星城分公司,他與總經理周誌強討論了光刻機國產化對芯片製造的影響。
“‘星辰一號’的量產對我們來說是重大利好。”周誌強表示,“這意味著我們在28n製程上不再完全依賴進口設備,供應鏈安全得到了大幅提升。我們已經下單20台設備,將用於新建的生產線。”
李一凡詢問道:“對國產光刻機的性能和穩定性,你們有什麼評價?”
“經過前期的嚴格測試,‘星辰一號’的性能完全達到了預期,在某些方麵甚至超過了同類進口設備。”周誌強回答,“特彆是在精度和穩定性方麵,表現出色。這與衛國團隊的技術創新和嚴格的質量控製密不可分。”
在星城芯動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專注於ai芯片設計的創業企業,李一凡了解到中微公司國產eda軟件的應用情況和麵臨的挑戰。
我們目前使用的是中微公司楊思涵博士團隊研發的eda工具,在28n工藝的芯片設計上表現良好。公司創始人王磊介紹道,
楊思涵團隊的工具已經能夠支持我們大部分設計需求,但在一些高級功能和更先進工藝節點上,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34;李一凡點點頭:&34;eda軟件是芯片設計的關鍵工具,必須加大投入。
中微公司的eda研發是我們半導體自主創新的重要一環。我會與尹總溝通,進一步增強楊思涵博士團隊的力量,推動eda工具的升級,同時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式,加速eda軟件國產化進程。&34;
王磊補充道:&34;除了eda工具,我們與中微公司許思華博士的芯片研究團隊也有緊密合作。他們在低功耗架構方麵的經驗,對我們開發邊緣ai芯片很有幫助。這種企業間的技術協同,正是星城半導體產業生態的獨特優勢。&34;
通過一係列調研,李一凡對星城半導體產業的全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發現,隨著“星辰一號”的量產,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正在加速集聚,形成了強大的集群效應。特彆是需要在光刻機生產的精密光學元件、控製係統、機械結構等領域,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正在崛起,為產業鏈的本地化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市委,李一凡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開會,總結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經驗,並部署下一步工作。
“‘星辰一號’的成功,證明了我們的發展戰略是正確的。”李一凡堅定地說,“集中力量辦大事,產學研深度融合,堅持原創創新,這些都是寶貴經驗。接下來,我們要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加快關鍵技術突破,實現半導體產業的全麵崛起。”
他強調:“半導體產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領域。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投入,久久為功,絕不能一時的成功而放鬆警惕。隻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建立完整的產業,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喜歡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誓登權力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