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機製上線之初是一場顛覆性的風暴,那麼眼下,它已經成為權力場裡一股看不見的氣流。
它無聲,卻能掀翻舊有的運行軌道。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原本還在觀望的人,終於開始有組織地反擊了。
……
省委辦公廳政策協調處處長林昭,近一個月接到的“特殊電話”猛增。
嶽陽市委一位副書記直接開口:
“你們星城市的機製評分邏輯,有沒有考慮到我們市財政收入結構本就單一?”
“我們主導項目多依賴省級統籌,調度響應比不上星城,這能怪我們分低?”
衡陽市一位常務副市長乾脆暗示:
“再這麼評分下去,我們乾脆不接接口了。”
湘西州的組織部長更含蓄:
“我們擔心乾部不理解,盲目追求節點得分,會影響對長期項目的投入。”
李一凡都知道。
但他沒有馬上回應。
他知道,對方不是反對機製。
而是反對機製決定乾部命運。
他們可以接受機製是平台、是工具、是協調器,但——不能接受它變成“組織評價的替代項”。
因為那意味著,他們手上最核心的權力——提拔權、流動權、甄彆權,要分出一部分給“係統”。
這,才是底層焦慮的源頭。
與此同時,另一條更隱蔽的博弈線也悄然展開:
瀟湘省發改委內部技術研究處啟動了一項名為《區域資源均衡調配測算模型》的課題。
表麵是研究如何實現不同地市間資源分配的均衡性,實則質疑機製係統中“調度響應時間”“節點評分”等核心參數的適用性。
一位技術處副主任在內部會上提出:
>“不同地市基礎條件不同,不能簡單類比調度響應效率。”
>“數據優劣不等於治理優劣,應當回歸‘定性導向’與‘主觀評估’結合的傳統評價體係。”
這份內部會議紀要很快流入一些地市,成為他們“質疑機製評分公正性”的抓手。
趙斌第一時間將情況彙報給李一凡。
李一凡沒有說話,隻是點了點頭。
兩小時後,瀟湘省發改委主任張廷山親自撥通李一凡的電話。
“李書記,這事我得提前向你說清楚。”
“這個課題不是我批的,是技術處那邊幾個老同誌借了政策評估口子申報的。”
“內容我剛剛看了,方向很敏感,我已經叫他們暫停討論,也不許外傳。”
李一凡聲音平穩:“謝謝張主任。”
張廷山沉聲道:“我明白機製是新一輪係統級工具。改革有阻力是常態,但不能搞學術背書當借口。”
“你放心,隻要我在,發改委不會被彆人當工具用。”
李一凡微微一笑:“瀟湘未來能不能衝出去,不靠他們的模型,靠——你的支持。”
兩人心照不宣。
……
許宏誌得到消息,笑著搖頭:
“他們開始‘還手’了——不是直接反對機製,而是用‘學術邏輯’去拆你的根基。”
“下一步就是在省委政策評估平台發文,用專家的名義挑戰你的依據。”
陳曉峰立刻道:“我們要不要反擊?”
李一凡語氣淡淡:
“不需要。”
“他們想用‘評估權’來取代‘係統權’,那我們就讓他們——失去資源權。”
……
李一凡調出機製平台新版本上線文案:
“資源錨定製”機製試點上線,將組織係統評分與資源調配評分掛鉤:
?在乾部調度機製中,納入“地方機製運行信任等級”;
?信任等級高的地區,在產業用地、財政引導、項目備案等環節獲得預優先權;
?信任等級低的地市,機製數據僅作為組織評估參考,不參與“績效激勵”係列;
換句話說:
“誰願意用機製,誰就獲得資源上的‘前台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