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視組正式進駐星城市已經三天。
這支小組不僅編製精簡、作風強悍,更不同於以往的“文件審閱型巡視”。從第一天起,他們就打破常規——不進駐市紀委,不約談常務班子成員,而是直插市政府係統數據平台,調取三個部門過去一年所有與“機製試點”相關的項目報表、資金使用記錄、人員調配材料。
他們要看的不是彙報材料,而是“底賬”。
星城市政府辦公大樓17層的係統數據中心大門緊閉,巡視組技術人員早早將數十台筆記本電腦連入平台,逐個交叉比對機製係統數據與實際行政操作。
上午九點,巡視組辦公室內,組長郝延林看完財政局提交的彙總材料,眉頭緊鎖。
“你們這套財政分級審核機製,和機製係統裡的‘匹配分發’結果,對不上。”他將資料拍在桌上,目光如電地盯住對麵的財政局副局長,“我們調的原始係統數據,是這邊一套流程;而你們財政線下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套。你能不能告訴我,哪一套是真的?”
副局長額頭滲出冷汗,口齒不清地回答:“郝組長,我們這是……雙重保障,為了確保政策精準落地,機製係統是輔助,我們財政是……主責……”
“所以,在你們看來,星城市推動的這套機製,是可以繞開的?”郝延林聲音壓低,但語氣中已滿是威壓。
與此同時,另一組巡視人員已進入人社局。
李一凡站在市府主樓14層的觀察窗口,神情沉著。他從一早就知道,這一輪巡視,不是走過場,更不是查數據,而是一次“深水破冰”——中央要檢驗的,是機製係統的真實運行力。
“趙斌。”他背後輕聲喚道。
趙斌應聲而至:“書記。”
“你安排一下,從今天起,機製係統所有項目數據,每日公開。財政、人社、科技、醫保、交通、教育,全部接入公共監控模塊。讓巡視組和我們一樣看到第一手操作數據。”
趙斌一愣:“全部開放?那……”
李一凡轉身,目光鋒利:“那就讓他們看見——機製係統不是‘替代權力’,而是重構權力流程。”
趙斌明白了。他知道,這一步,就像是李一凡故意把城市心臟打開,讓中央直接看到血流是否通暢。
就在趙斌安排數據接入的同時,星城市發改委主任劉向力也被巡視組“請去喝茶”。
巡視組對他的提問並不多,卻格外“精準”:
“你主導的項目審批數據中,有多少是按照機製係統推薦流程走完的?有多少走的是‘綠色通道’?”
劉向力答得不慌不忙:“郝組長,機製推薦優先排序我們是完全遵守的,綠色通道僅限於市委市政府特彆列出的重大產業項目。我們有文件依據。”
郝延林盯著他:“比如中微,比如南大光電?”
劉向力點頭:“是。還有星城量子科技中心。”
郝延林沉默片刻,緩緩開口:“這些項目的確重要,我們也有評估。但你們有沒有考慮過一個問題——機製係統存在的意義,不是‘代行審批’,而是替代那些‘不透明的優先權’。”
劉向力眼神一凜。他聽出了這句話的深意——巡視組不否認項目的重要性,卻懷疑這套權力路徑,仍舊“人為乾預”。
與此同時,市紀委書記陳國威也收到了通知。
不同於財政、人社、發改這些“被核查”的部門,紀委係統被賦予了“配合監督”的角色。這等於告訴所有人:巡視組不隻是要“查”,更要“立”——立標準、立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