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西市委組織部大樓內,氣氛異常壓抑。
臨近下班時間,三樓的乾部調配處仍然亮著燈。
一份送上來的崗位輪崗草案,就擺在部長趙英民麵前,他卻遲遲沒有簽字。
“趙部長,要不要給省裡回個電話?”
秘書小心翼翼地提醒。
趙英民皺眉不語,良久才低聲問:
“李正東是江陵那邊派下來的人吧?”
“是的。”
“那我們要不要等江陵那邊先出結果?”
秘書知道,這話不是詢問,而是定調。
嶽西,從來都是瀟湘最講“章法”的地方。
程序合法性、穩定優先、基層情緒為重……這些話年年掛在乾部年會上,卻實實在在成了組織改革的擋箭牌。
趙英民端著茶,心中自有盤算——這股“製度派”風確實來勢洶洶,但也未必能卷得太遠。過去幾十年,凡是改革,都先死在“協調”上。
這一次,未必例外。
而此刻,江陵的風暴早已展開。
李正東到任剛滿七天,就將組織係統中層原有崗位按“職責履曆”雙維度重新排布,重新設立“結構評估專班”,把三位副部長全部排除在外。
最激烈的抵抗,不來自下層,而是江陵市委常委中的兩名常委副市長。
“組織係統不能成為一小撮人手裡的實驗工具!”
“結構評估不能淩駕於黨委討論程序之上!”
“乾部提拔繞過常規會審,是程序僭越,是組織紀律問題!”
這些話,一個比一個高調,一個比一個站得“旗幟鮮明”。
可李正東完全不理。
他不是來講情麵的,他是來拆牆的。
組織部辦公廳,李正東把那份“乾部實績清查名單”擺在辦公桌上,神情淡然:
“江陵市近五年中層崗位未動超三年的達49.3。”
“其中包含6名局級單位副職乾部‘四年兩評優’、零群眾申訴。”
“如果這些人都優秀,那些乾實事的在哪裡?”
他親自下區縣調研,帶著副職走訪14個鎮,聽取基層乾部意見,公布組織申報郵箱,鼓勵實名反映“提拔受阻問題”。
短短五日內,組織部郵箱就收到了72封實名反饋。
但與之對立的,是三起匿名舉報。
“組織部某專班負責人乾預乾部選拔。”
“空降乾部李正東搞小圈子。”
“製度複製變形為個人權力擴張。”
這不是簡單的乾擾,而是係統性抵製。
李正東知道,這套手段,在地方早已成了應付上級改革的標準動作——
拖延、上綱上線、舉報、煽動恐慌。
他不怒,反而在乾部例會上扔下一句話:
“舉報我可以,實名來談,我隨時接待。”
“不敢見麵,就彆浪費組織郵箱的帶寬。”
這話一出,全江陵官場震動。
省委辦公廳很快收到了彙報材料。
材料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兩地試點中遇到的所有“程序性阻力”,從流程壓縮、項目擱置、乾部鬨情緒、媒體輿論滲透……事無巨細。
趙建國坐在辦公室內,翻了兩遍,沒有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