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瀟湘省委製度推進辦公室正式掛牌。
辦公室設在省委辦公樓六樓中段,低調、冷清,沒有配車,也不懸牌匾。可瀟湘政壇上下,卻知道這裡新設的這間辦公室,不是什麼擺設。
因為——這是趙建國親自點名設立的“製度推進中樞”。
更因為,這間辦公室一掛牌,便下發了第一號通知:
“省委將派出聯合督導組,對全省十二市開展製度推進專項督導,重點圍繞乾部輪崗執行、組織係統重構、製度執行情況三方麵進行全麵調研。”
通知語氣平實,卻句句帶鋒。
同時公布的,是一份三頁紙的督導名單。
四支督導小組,分彆由省委組織部、紀檢委、政研室乾部牽頭,分赴嶽西、江陵、衡陽與昌州四地。
——這四地,恰恰是前期推進緩慢、反饋“空轉”的典型代表。
消息一出,各市官場震動。
這不是例行巡視,而是製度複製推進戰的“政治巡查”。
江陵市,市委書記鄧文輝正對著那張督導組名單發愣。
“居然是張國威帶隊?”他低聲自語。
張國威,瀟湘省紀委副書記,在省紀委係統內是出了名的“冷麵問責人”,曾主導過兩起地市組織係統塌方式腐敗案調查。
現在他來,不是調查資金問題,也不是問貪汙腐敗,而是“督製度落實”。
這,才是真正讓地方係統不安的信號。
——製度,不再是說說的文件,而是可以入市、進廳、問責、免職的政治工具。
“書記,組織部打電話,說要提供我們製度執行的全部原始記錄。”
“要看數據?”
“不止,要看誰簽的字、誰開的會、誰下的通知、誰負責落實。”
市委常委會裡一片沉默。
原本還想“拖一拖”“等一等”的乾部,這會兒全都閉了嘴。
有人想站隊,有人想退出,但沒人敢出聲——因為所有人都明白,製度推進督導的本質,不是來問結果,而是查根子。
與此同時,嶽西。
本地組織部部長趙英民剛被叫去省裡“提醒談話”回來,整個人像是老了五歲。
他原以為,隻要不動聲色地“程序拖延”,便能平穩渡過風頭。
可當趙建國親自簽發的“點名通報”落在辦公桌上時,他才明白,製度,是寫在省委權力意誌上的政治任務,不容回避。
—
省委辦公廳發布第二號通報:
“昌州、嶽西、江陵三地組織推進存在遲緩現象,省委已派出第一輪製度督導聯合組開展現場評估。”
“對製度執行‘空轉’、‘偽落實’等問題,將結合紀檢係統處理,視情況進行組織調整。”
這份通報沒有多少字,但措辭極為罕見。
——“偽落實”“組織調整”兩個詞同時出現,足以說明趙建國已不再留情。
製度推進辦內部會議上,許宏誌翻開彙報材料,指著幾個市的製度反饋數據直言:
“從數據來看,這些地方都在敷衍。”
“乾部輪崗比例做到了,但崗位隻是調了稱呼,人沒動。”
“組織結構表上掛著改革標簽,實際上同一崗位換個名繼續用。”
“最可笑的是,江陵一個街道辦居然把‘綜合事務協調員’崗位改成‘機製聯絡員’,以此對上報表。”
“這是糊弄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