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組車隊駛入嶽西市的那一刻,天色剛亮,地麵還泛著薄霜。
道路兩側,橫幅早早掛好,“熱烈歡迎省委重點工程調研組蒞臨指導”“全力打造中微材料轉化平台配套區”……氣氛極為隆重。
但熟悉流程的趙斌卻皺起了眉:
“掛得太早,布得太全,不像迎接調研,更像接待檢查。”
李一凡沒說話,隻淡淡看了一眼站在停車場邊迎接的市委書記周明德。
一套標準動作,握手寒暄,熱茶奉上。
調研正式開始。
會議室內,嶽西方麵將一份《中微配套平台建設情況彙報》打印成厚厚一本。
趙建國安排的省委製度推進辦副主任朱紹林開門見山:
“我們不看你們怎麼寫,我們看你們怎麼乾。”
周明德早有準備:“我們平台建設分為三步,土地騰退、技術引入、企業進駐,目前都已推進。”
趙斌翻了翻材料:“土地已騰退78畝、協議簽約3家企業、項目概算5.6億元。”
聽起來不小。
但當調研組實地踏入所謂“平台建設現場”時,李一凡眯起了眼。
——空地上隻有零星幾輛挖掘機,連施工標線都沒畫全。
趙維康上前看了一圈,回頭低聲:
“隻有土地,沒有技術,簽的企業一個都沒開始動工。”
更關鍵的是,現場地塊與中微配套需求完全對不上。
李一凡問得直接:
“這個地塊,是給誰用的?”
周明德表情僵硬:“書記,是預留的。”
李一凡冷笑一聲:“你們預留的是地,還是演戲的臉麵?”
接下來,調研組轉往江陵。
江陵市委書記何善成親自坐鎮會議,聲調不低:
“我們江陵是瀟湘工業大市,有基礎、有資源、有動力,一定會全力支持省委工程。”
但調研組剛下會場,市組織部傳來的乾部資料就暴露出問題。
——江陵平台負責人半年內三次更換,沒有一個具備“工業平台”管理背景。
調研組實地踏查更發現,所謂配套廠房根本是從去年失敗項目中“改牌上陣”,連施工隊都未更換。
趙維康將現場照片遞到李一凡麵前:
“看似有動作,實則是舊地翻新。”
“書記,這是借殼玩空轉。”
李一凡看完,沒說話,隻讓趙斌做了批注:“將此情形錄入製度推進辦數據庫,列為‘應付式執行’案例。”
昌州是最後一站。
市裡似乎學了“教訓”,配合得極為“積極”。
配套園區提前布置燈箱展板,講解員講解流程順暢,台賬一應俱全。
甚至還專門安排了三家小微企業代表“現場座談”。
但朱紹林一句話就拆了台:
“請問你們這三家企業,成立時間是?”
回答:“2025年12月10日。”
“業務領域是?”
回答:“智能製造、項目孵化、綜合服務。”
“是否有中微項目對接合同?”
三人麵麵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