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初冬,霧氣氤氳。
星城正以一種非典型的方式,步入國家輿論與政策的聚光燈之下——不是因為gdp數據的飆升,也不是因為招商引資的奇跡,而是因為它在青少年文化政策上的一連串動作,打破了沉寂許久的主流文化框架。
就在“大夏有嘻哈”熱度仍在持續攀升之際,一則重量級消息,率先從中央網信辦官網低調釋放:
“關於調研地方青年文化參與機製試點工作安排的通知。”
這封內部通知明確提及:將於下周派出聯合調研組,由中央宣傳部、網信辦、共青團中央三方牽頭,前往瀟湘星城市調研“青年文化表達與製度機製建設情況”。
字麵雖平實,含義卻不凡。
這意味著,以綜藝、音樂、短視頻為載體的青年文化試點,首次被中央列入治理議題體係。
市政府會議室內氣氛肅然,文旅局、團市委、政策研究室、芒果文創、凡星傳媒等單位的核心負責人一字排開,等待著李一凡定調方向。
李一凡翻閱完文件,抬頭淡淡道:“這不是我們爭取來的,這是我們逼出來的。”
眾人麵麵相覷。
“這幾年,很多城市喊青年友好型、文化創新高地,但真正在製度上做事的有幾個?”
他語氣不重,卻擲地有聲:
“我們這套‘青年文化機製沙盤’,不是為了迎合流行,而是為了重塑國家治理的話語邏輯——讓青年從‘被管理的對象’,轉變為‘共建共治的主體’。”
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黃晨應聲補充:“書記,我們已完成相關方案整合,準備向調研組全麵展示‘三位一體’青年參與機製框架。”
“講。”
黃晨翻開文件:
1.文化表達平台機製:依托“星火說唱計劃”“青年短視頻創作基金”“大學生內容孵化營”,打造以責任型內容為主導的青年表達空間;
2.議題共創機製:設立“青年城市議題工作坊”,每季度收集、遴選青年群體關注議題,形成專題項目納入政府議程;
3.政策反饋通道機製:開設“青政橋”反饋平台,實現青年對市政文化政策的公開建議、線上投票、民主協商。
“書記,這是我們團隊總結出的星城模式——從內容到製度,再到治理體係,構建青年文化的公共結構。”
李一凡沉吟片刻,點了點頭。
“方案要送四九城,但態度要先送出去。”
他目光移向李曉薇:“今天微博熱搜是什麼?”
“李一凡星城青年政策已上升至第四,網友都在追問我們到底想做什麼。”李曉薇答道,“如果再來一篇官媒深度解讀,就能打穿這個問題的公共邊界。”
李一凡略一思索:“聯係新華社。”
“就以‘青年文化如何重塑城市精神結構’為題,起草一篇署名評論,我來審。”
“輿論先行、政策跟進、製度定型。”
與此同時,在四九城某棟中組部辦公樓裡,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魯向民拿著剛打印出的簡報,盯著星城市那份長達36頁的政策文件。
這是他一個多月來第三次收到關於“星城經驗”的文件,不是調研組發來的,就是地方高層推薦的。
這一次,他的目光停在了一張數據表上:
《大夏有嘻哈》相關正麵評價中,“青年價值觀輸出”“責任型偶像”“反叛不越界”等標簽占比超過78,而評論用戶中18至25歲人群占比達64.3。
而與節目話題相關的另一個話題——“青年參與城市治理”則以近千萬次閱讀量,正在快速擴散。
“有意思……”魯向民喃喃。
“年輕人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他們是找不到被接住的渠道。”
他頓了頓,對秘書說道:
“去安排一次會議,把文宣口、政研口、青聯辦的同誌都請來。”
“也許,是時候讓一些地方經驗進入國家話語體係了。”
……
星城,已成為這場關於“文化能不能塑造治理邏輯”的國家級實驗田。
12月中旬,調研組一行抵達星城。
不同於過往調研慣例,這次除了政治口乾部外,還有不少央媒骨乾、青年評論員,甚至來自北影、清華、複旦的文化政策研究人員。
他們到達的第一站,不是市政府,而是星城文化沙盤實驗中心。
偌大的玻璃建築中央,一塊巨型ed屏幕上正在播放《大夏有嘻哈》青年專訪片段:
“如果沒有這個節目,我可能一直覺得世界跟我沒關係。”
“我們可以吵架,可以叛逆,但我們也可以承擔。”
講台前,李一凡身穿藏青西裝,語調沉穩:
“我們讓他們說了自己想說的話。”
“下一步,要讓他們聽見,城市也會回應。”
場下掌聲雷動。
國家級青年文化政策樣本,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