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超出了綜藝節目層麵。”身邊一名青年事務研究員補充道,“星城提出的‘議題共創—機製孵化—政策試點—反饋升級’四階段框架,非常清晰,操作性強。”
許梓涵合上文件,說道:“李一凡……這個名字,確實不是浪得虛名。”
“你安排一下,下周我親自帶隊去星城。”
?
星城市,青少年事務聯合辦公室。
十幾位來自全國高校的學生代表正圍坐在圓桌旁,參加由市政府組織的“青年提案共創營”。
“我覺得,高校和政府之間缺少常態對話平台。”一名來自瀟湘大學的大四學生發言。
“城市更新為什麼不能有‘青年顧問團’?每次政策發布都一板一眼,根本沒人關心。”另一個清華交流生補充。
李一凡坐在一側,靜靜聽完,沒有插話。直到學生代表發言完畢,他才緩緩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八個字:
“青年,不隻是觀眾。”
“你們今天坐在這裡,不是被請來觀賞政府演戲的。”
“你們,是台前的設計者、推動者。”
“我希望,未來在星城的製度試點中,能有你們的名字,真實地寫進執行方案,進入市政府的內部機製。”
話音未落,現場一片肅然。
?
幾天後,《大夏有嘻哈》決賽錄製現場。
芒果演播廳內座無虛席。
節目最後的“公共議題挑戰”環節,數位晉級選手用說唱形式呈現自選的青年議題,從租房歧視、校園心理壓力,到城市交通痛點,句句直指現實。
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節目導演組最終把“青年共創製度機製”作為vcr片尾壓軸推送,在全網播出。
全場響起最熱烈的掌聲。
幾小時後,星城團市委官方網站掛出正式通知:
《星城市“青年議題共創機製”製度正式立項,啟動常態化執行程序》。
李一凡批示一語,成為當日最熱引用:
“表達的力量,不應止於舞台。”
?
至此,青年文化製度試點不僅“出圈”,更“入製”。
輿論震撼,製度重構。
屬於z世代的共創空間,第一次真正由一個城市打開了門。